种子轮融几千万,可食用昆虫火了?

投中网   |   杨博宇
2023-02-06 11:16:42  分钟 9    阅读需  2606 字数 

当商业逻辑过于完美的时候,这事要么轮不到你干,要么藏着很多隐形的坑。

“10年后的年夜饭,会有虫子大餐吗?”

这可不是恶作剧,而是在我看到《科学》杂志后萌生的想法。

近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养殖昆虫来补充人类和家畜食物的文章。其中一篇文章认为,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暖,人类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食用昆虫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于中低收入国家而言,远比扩大传统农业和推行素食主义更实用。

另一篇文章则认为,全世界的肉类生产使用了70%—80%的农业用地,33%的耕地被用作种植家畜饲料,但人类从肉类获取的蛋白质仅占总蛋白质含量的25%左右。但如果用昆虫替代传统家畜饲养,可以腾出更多空地种植其他作物。以此解决粮食危机。

于是,我萌生了文首的想法,并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身边人。不出意外,几乎所有朋友都不愿意尝试“虫子大餐”。一位创业者回复我说,“虽然本质上都是蛋白质,但非得选的话,我还是吃人造肉吧。”

不仅局外人这样认为,从业者也持相似的看法。

“短期内确实不可能”,国内昆虫蛋白创业公司“自然创造”联合创始人陈力向我分析道,“虽然很多地方有吃蚕蛹、蝎子、金蝉的习惯,但比例非常小,甚至算不上我们饮食结构中的末流。其次,国家对于昆虫类产品进入人类食品的生产和销售,还没有明确标准与指导意见。而且人如果要吃昆虫,那目前国内的昆虫饲养与加工模式都需要做出很大改变。”

自然创造成立于2016年,其业务模式是通过昆虫生物转化技术,将餐厨垃圾为代表的有机固体废弃物转化为标准的黑水虻昆虫蛋白,并将其加工成农饲产品及相关副产品。有趣的是,自然创造曾经真用自己培育的黑水虻来制作过“能量棒”。“和士力架差不多,当然只是试验产品,不能上市销售。”

另一家昆虫蛋白公司,新盛生物的总经理王存秀更向我直言,把昆虫制作成人的食品,“目前来看,还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

不知道会不会有昆虫爱好者感到遗憾:短期内是没有虫子大餐了。不过好消息是,昆虫蛋白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正逐渐上升。

先来看国外的情况。目前全球的昆虫蛋白初创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如美国的Chapul Cricket Protein、EnviroFlight LLC,德国的Swarm Nutrition GmbH,法国的Ynsect,荷兰的Protix,英国的Jimini's等。此外,印度、南非、泰国等地也有分布。

比如,2022年,印度生物科技初创公司Loopworm已经获得了一笔34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南非昆虫养殖公司Inseco获得53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而在这一领域获得最大投资的公司是法国的Ynsect。Ynsect从2014年至今,已经获得了5轮融资,其C轮(包括C+轮)共计融资3.72亿美元。2021年,这家公司收购了人用食品应用粉虫企业Protifarm,正式宣布进军人用昆虫食品领域。

那么国内市场呢?

目前国内做昆虫蛋白的农业科技公司并不多。获得投资企业如下:自然创造在2016年获得天使轮投资,无两生物在2018年获得温氏股份的A轮融资,布鲁普庭2022年获得了熊猫资本的A轮融资。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切入这一领域。如2021 年,路德环境与普罗欧生物共同出资设立路德生物环保技术(武汉)有限公司,进入昆虫蛋白行业。

虽然目前从事昆虫蛋白的企业还较少,但创业者们能够明显感觉到行业的上升变化。陈力向我说道,“2022年见的投资人比之前5年加起来还多。”王存秀也说道,已经有锦秋基金、璀璨资本等机构都来过企业调研。

那么昆虫蛋白是一个好生意吗?和陈力深入交流后,我大致了解到昆虫蛋白的生产运营逻辑。如下:

1. 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餐厨垃圾,2021年其产量为1.27亿吨。如何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是一大难题。过去的处理方式是直接饲料化或者焚烧。但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直接饲料化早已经被命令禁止。而焚烧方式则面临热值不高,资源化效率低,且存在对环境产生次生污染的可能。

2. 一些食腐性昆虫(以黑水虻为代表)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黑水虻等昆虫的参与,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垃圾,而且在处理过程中相对无害,其产出也能够实现资源化。

3. 大约100公斤经过分拣预处理含水率在75%左右的餐厨固体垃圾,可以产出约20公斤黑水虻鲜虫和20公斤虫粪。这些昆虫可以作为下游畜牧业的蛋白来源,虫粪则可以作为土壤改良的肥料。

从餐厨垃圾处理到昆虫蛋白生产,再到下游饲料环节。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形成了完美闭环。

但恐怕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当商业逻辑过于完美的时候,这事要么轮不到你干,要么藏着很多隐形的坑。昆虫蛋白赛道属于后者。

“养10只鸡和养10万只鸡,逻辑肯定不同。”陈力说道,“要规模化养殖黑水虻,那限制条件非常多。”

第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当养殖上了规模,虫卵、原料这些都是大成本。而且由于餐厨垃圾处理对于环境有着较大危害,所以在我国处理餐厨垃圾需要特许经营权,并且有着有着严格的环保标准。

比如去年12月,成都市兴蓉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中标了邛崃市餐厨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84亿元,中标价格为人民币557元/吨。这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所以对于像自然创造这样的初创企业而言,往往选择与拥有特许经营权的环保公司合作,来降低进入门槛。

第二个就是技术问题。黑水虻的养殖分为两个流派,绝大部分采用地面养殖方式,小部分科技公司采用“一体层架养殖”。

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地面养殖投入少,方便观察饲养情况,“比如虫子吃得快了慢了,投喂的食料多了少了?这些一目了然,人为修正也容易。”但生产节奏相对较慢,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大。王存秀坦言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臭气“味道比养殖畜禽都大”,环保压力是最大阻碍之一。此外,还有土地使用性质等风险。

而一体层架养殖相当于集约化工厂。设备投入大,环保要求高。但是微环境的控制更为有效、后期昆虫收集更加方便,生产节奏也更快。“和养猪类似,6个月出栏还是4个月出栏,效率是不一样的。”

果然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不过创业者们充满信心,陈力认为2022年是昆虫蛋白赛道的一个关键节点,行业发展明显提速了。因为“受俄乌战争和全球供应链波动影响,粮食安全已经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2021 年,我国大豆消费量10872万吨,但国产大豆仅1640万吨,自给率 15%。而在9652万吨进口量中,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占到95%以上,集中度非常高。这给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带来较大风险。据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朱文博等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国大豆生产自给的潜力、路径与挑战》预计,到2030年中国大豆总需求量将达到1.26亿吨,比2020年增长8.2%。

所以寻找蛋白替代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畜牧业协会就于去年发函,面向全社会征集“豆粕减量替代及新型蛋白原料应用技术方案”。昆虫蛋白就是其中备受瞩目的技术方向之一。

也许10年后昆虫食品依然冷门。但是在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宠物食品中,昆虫蛋白应该已经成为了主流产品。(文/杨博宇,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