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大股东,又出手了

猎云精选   |   韩文静
2025-11-20 11:00:40  分钟 10    阅读需  2792 字数 

将目光投向Costa。

在瑞幸咖啡单季营收突破150亿元、门店逼近3万家之际,其背后操盘手大钲资本,正悄然将目光投向另一个国际咖啡品牌——Costa。

据彭博社最新消息,包括大钲资本在内的多方正参与对Costa的竞购,初步估值约10亿英镑(约合94亿元人民币)。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大钲资本尚未作出最终决定。大钲资本可能通过自身基金直接出资,也可能考虑联合其投资的瑞幸咖啡一起参与竞标。

若交易落地,这不仅是一次资产收购,更是大钲资本继瑞幸“重生”后,向全球资本市场展示其“整合能力”的又一战略落子。

“救回”瑞幸后,大钲资本再出击

在私募股权行业,大钲资本最广为人知的投资案例,便是对瑞幸咖啡的“救赎式投资”。

作为瑞幸咖啡早期财务投资者,大钲资本早在2018年就参与了对瑞幸的投资。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也在2019年10月入选《财富》评选的“2019年中国30位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人”榜单。

2020年4月,瑞幸自揭财务造假,股价暴跌。同年6月,瑞幸从纳斯达克摘牌退市。彼时,瑞幸咖啡在公告中声明:瑞幸咖啡停牌,但不影响门店正常运营。

就在外界准备在一个更长时间维度内观望和打量瑞幸的时候,大钲资本仍坚定看好瑞幸,并用真金白银站出来为其背书。

自瑞幸深陷财务造假危机以来,大钲资本便展现出其区别于传统PE的独特打法,2021年,大钲资本认购瑞幸总额为2.4亿美元的高级可转换优先股,并主导治理重构与业务重塑。瑞幸咖啡最新股权结构显示,大钲资本对瑞幸的持股为31.3%,并拥有53.6%的投票权,是其控股股东。

这也契合大钲资本“投资驱动变革”的投资理念——正如其官网所述,大钲资本关注业务基本面和培育企业长期价值,对选定的公司和企业家进行长期投资,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及提高运营效率,推动企业成长和行业变革。

如今,这一模式的成效显而易见。

11月17日,瑞幸咖啡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瑞幸咖啡总净收入为152.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2%;月均交易客户数达1.12亿,门店总数增加至29214家。

利润方面,第三季度瑞幸咖啡净利润为12.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这主要由于外卖订单提升导致配送成本大幅增加。在财报电话会上,瑞幸咖啡CEO郭谨一承认了外卖订单对本季度销量的刺激,但他也明确表达,“咖啡业务最终还要回归到自提为主的常态”。

这一利润增速放缓的信号,虽未动摇增长基本盘,却也折射出单一品牌在极致扩张后的边际效益瓶颈。正因如此,当市场传出大钲资本有意竞购Costa时,业内并不意外。而它不是一次孤立的并购试探,而是大钲资本“投资驱动变革”理念在咖啡赛道的持续实践。

拿下Costa,补全高端咖啡版图

大钲资本对咖啡赛道的布局,从来不是临时起意的冲动决策,而是沿着一条清晰的战略主线稳步推进。

今年7月,大钲资本还被曝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对此黎辉表示,“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确实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我们其实没有参与。”

尽管黎辉后来澄清“并未参与”,但这一传闻本身已释放强烈信号:大钲不满足于仅做瑞幸的幕后推手。在成功盘活瑞幸、掌握大众咖啡市场主导权后,大钲资本急需一个高端品牌补充其咖啡版图。

Costa是来自英国的一家连锁咖啡店,2006年,Costa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已经入华7年,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后,Costa迅速成为咖啡市场的老二,被视作星巴克的最强对手。

作为曾与星巴克并肩的英伦品牌,Costa在中国拥有高端认知与核心商圈门店资源,但自2018年被可口可乐收购后,因快消巨头对咖啡连锁业务的运营逻辑把控不足,其门店业务逐渐边缘化。从2020年至今,其门店数一直徘徊在400家上下,已被行业第一梯队远远甩在身后。

在产品创新方面,Costa也未能跟上市场的步伐,面对瑞幸、库迪等新兴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Costa在产品种类、口味创新和价格策略上都显得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025年,可口可乐甚至承认“从最初的投资假设来看,可口可乐对Costa咖啡的投资并未达到预期。”曾暗示过Costa的出售计划。

有消息透露,目前可口可乐已与包括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内的少数潜在竞购者进行了初步接触,但出售决策仍未完全敲定。

对大钲资本而言,Costa恰恰是理想标的——资产优质但运营滞后,具备高改造潜力。正如其在医疗、硬科技、消费等领域惯用的策略:寻找被低估的行业龙头,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及提高运营效率,强调投后深度赋能。

作为中国“重运营”型PE的代表,大钲资本除瑞幸咖啡外,还主导了多个标志性投资案例。

在生物医药领域,其布局了泰邦生物、芙艾医疗、拉索生物等企业;在消费赛道,曾投资时尚眼镜品牌LOHO;在物流领域,大钲是安能物流的重要股东,并于近期联合淡马锡及True Light共同发起对其私有化要约;在汽车与出行方向,亦早早押注车通云、小鹏汽车等创新企业。

这些项目共同体现了大钲资本聚焦“有运营提升空间”的资产偏好,以及深度参与投后管理的鲜明风格。

若成功入主Costa,大钲资本可弥补其在高端咖啡市场的布局空白,同时,Costa现有门店网络(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可与瑞幸形成区位互补。

新的资本叙事,悄然铺开

大钲资本竞购Costa的时间节点,恰好与瑞幸筹备重返美股的进程高度重合。

前不久,瑞幸咖啡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在厦门一场活动上表示,公司正筹备重新在美国上市。

对此,瑞幸咖啡回应称:“会持续关注美国资本市场,但公司目前对于重返主板上市没有确定的时间表,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仍是践行公司的业务战略、聚焦发展。”尽管瑞幸对上市时间表进行补充说明,但这场时隔五年的“重返之旅”已箭在弦上。

过去几年,尽管瑞幸在国内业绩亮眼,但在国际资本市场口碑依然需要修复。重返美股,仅靠财报数据远远不够——瑞幸,需要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故事:从单一品牌运营商,升级为多品牌、全场景的咖啡平台。

而Costa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拼图。这种叙事,远比单纯的财务增长更具估值溢价。

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对中国咖啡市场的判断,为这场潜在并购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他曾公开表示,中国咖啡市场既是竞争极其激烈的战场,也是“长坡厚雪”的黄金赛道。数据显示,中国全年咖啡豆销量约25万吨,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咖啡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远未触及天花板。

结合最近咖啡行业的变化来看,Costa若引入大钲资本,也将成为又一例“外资品牌找中国合伙人”的典型样本。在全球消费品牌加速本地化的浪潮中,找到一个懂市场的本土资本,正成为活下去甚至翻盘的关键。

当然,这场潜在的并购也面临不少挑战。瑞幸的高效模式高度依赖本土供应链体系,海外市场的原料采购、物流配送、合规运营等都需要重新适配;欧美咖啡市场饱和度远高于中国,难以复制“万店扩张”的速度;如何在改造Costa的同时保留其品牌核心价值,避免消费者流失,也是需要谨慎平衡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大钲对Costa的竞购,已揭开了中国资本整合全球咖啡产业的序幕。从瑞幸的本土崛起,到星巴克中国引入中资,再到如今大钲瞄准Costa,中国咖啡力量正在从被动的市场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规则塑造者。

未来,全球咖啡市场或许不再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更懂消费者、更高效的运营模式,终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壁垒。


网站编辑: 郭靖
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