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峰会前超级投资家中,一位圈内“老炮儿”认为,VC一定会有下一个黄金时代,而且比之前的更伟大。
我们好奇的是,在股权投资行业剧烈分化的时代,新星投资人如何看待自己所经历的黄金时代?还会坚定地认为,有下一个黄金时代在等待他们吗?在上一个黄金时代到下一个黄金时代的过程中,投资人的身份会发生什么样的迁移和变化?面对分化,他们又将拿出什么理性或感性的工具应对?又与上一代投资解法有什么不同?
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联想之星合伙人高天垚、峰瑞资本合伙人马睿、东方富海合伙人唐睿德、心资本合伙人吴炳见、东方嘉富执行总经理郑格、保利资本股权投资部负责人朱峰,就“投资人身份的时代新解”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既有对过往周期的复盘,也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勾勒出新星投资人面对时代剧烈变化的轮廓和线条。
高天垚认为自己有幸赶上了AI时代,联想之星也投了100多个AI项目。当前,AI进入能力与场景迭代阶段,太“热”了所以才引发不少争议。而投资人身份本质是 “资源高效配置者”,最需要的是接地气,与项目共同成长。对于AI与人的关系,他认为投资核心在于对人的判断和长期责任,难以被AI替代。
马睿表示,科技投资比移动互联网投资更复杂、多元,早期投资需预判技术成熟节点、商业化潜力与团队能力等,虽然难度提升,但在前沿科技方向交叉学科的投资机会丰富。他认为,这个时代的投资人要从重视风口转向深度研究与耐心陪伴,投资人变成了务实的项目管理执行者,AI倒逼VC行业出清,既要对技术有理想主义信仰,也要延迟满足。
唐睿德说,2015年前后是制造业、新能源投资的黄金期,要提前布局可能崛起的未来新产业,同时对早期项目不要盲目对赌回购,坚持长期陪伴。投资人则是创业路上的 “副驾驶”, 接触高认知人群、持续学习新领域,为创业者提供导航与支持。AI可能替代行业调研等基础工作,但投资决策的判断、师徒传承无法被替代。
吴炳见通过如 iPhone、ChatGPT这类超级产品识别时代机遇,他旗帜鲜明地认为,AI可能开启未来20年的黄金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身份 “祛魅”,需借势行业斜率与年轻创业者。在投资方面,他也认为AI可以作为杠杆辅助工作,但无法替代对人的感知,对项目的直觉与决策责任。
郑格认为DeepSeek等“国运”级别的项目出现,提振了科技投资信心,而未来是否有黄金时代,还需要持续观察政策与国际关系,将聚焦填补人口红利消失后的生产、生活需求。VC要从追求赔率转向项目管理,同时适应LP的结构变化。对于AI,他认为可降低学习成本,但核心的Know-How难以被AI建模,决策还是依赖人类认知与经验。
朱峰以2015至2025年为例,每三年的小周期中,从移动互联网、消费过渡到硬科技,黄金时代的特征则随政策、资本、技术变化,因此需要灵活应对。投资人应该从美元基金的理想主义,转向平衡财务诉求的同时更加务实的为国资解决问题,解决募资、投资、退出全链条的问题。而AI虽然可以高效处理结构化数据,但如人情往来、细节观察这类依然无法被AI替代,且需警惕AI制造的信息茧房。
以下是圆桌实录,投中网略作编辑:
还会有下一个黄金时代吗?
张楠:NOVA榜单的变化确实折射出这几年股权投资行业的剧烈分化。今年新设了个 BBking环节,大家面前都有小便签,等会儿把自己认为发挥得最好、说得最真实的嘉宾名字写在上面,到时候我来统计。
马上进入第一个问题。我们每年都会录制《超级投资家》,一位圈内前辈说,他坚信会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而且会比上一个更伟大。我猜,可能是因为他完整地经历了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吃到了鱼头、鱼身和鱼尾,所以才有这种信心。既然大家能坐在台上,肯定都颇有成就。我想问各位,大家经历过黄金时代吗?你们觉得下一个黄金时代还会出现吗?我们先请高总回答,顺便花一分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高天垚:感谢主办方,感谢投中的邀请,也感谢主持人的提问。我叫高天垚,来自联想之星。联想之星从2008年开始做孵化,后来拓展到早期投资、天使投资领域,至今已有十几年,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硬科技为主要方向。我大概在2016年加入,目前负责前沿科技方向,从 2016年就开始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项目。
黄金时代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AI时代。我们在 AI 领域投资了很多项目,加起来差不多有100多个,投资时间跨度也很长,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上一个时代,我们在AI领域做得还不错,毕竟我们入局较早。
我个人认为,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讲,AI是能力与场景相互迭代发展的过程。2010 年、2011 年左右是第一波能力发展期,我加入联想之星的时候,正好见证了相关场景的爆发。2015、2016 年可以说是AI投资行业的元年,当时的行业热度就和现在一样高。到了2022、2023年,大模型出现后又进入到新一代基础能力提升阶段,比如关于具身智能是否有价值存在不少争论,但这并不重要。
今年行业重点又转向了场景应用。能力和场景就是这样相互迭代向前发展,未来有可能迎来下一波发展浪潮。所以在我看来,AI 目前仍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周期,很多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也正因如此才引发了诸多争议。不知道我有没有回答清楚你的问题。
张楠:再追问一个小问题。我抛一个观点,“如果创新不能被计划,那么伟大也不能被投出来”,真正推动中国发展的一些成果,像DeepSeek、《哪吒》,还有《黑神话》,可能都和VC没什么关系,早期的宇树也不是典型VC会喜欢的那类项目,你怎么看呢?
高天垚:我是这么想的,在座的都是业内人士,DeepSeek横空出世,似乎很多投资人都没来得及布局这个领域。但在我看来,事实正是因为AI行业过去十几年的投资,VC 投入了大量资金,培养了众多人才。如今新一代的AI公司里,有很多核心员工都来自早期比如接受过我们天使投资的公司这些人他们成长起来后,在大公司担任联合创始人。
这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种遗憾,或者说非要投中某个项目才行。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之前强调过,行业是迭代发展的。也许在下一个大浪潮来临时,现在那些处于行业前沿、备受争议的公司里的人,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张楠:谢谢高总,从人才和行业迭代的角度解答得很清晰。下面有请马总发言。
马睿:谢谢投中的邀请,也感谢主持人。我叫马睿,是峰瑞资本的合伙人。简单介绍一下峰瑞资本。我们在早期项目的第一轮和第二轮投资中非常活跃。我们将投资方向大致分为科技、医疗和消费领域,不过很多项目很难明确界定属于哪个单一领域,因为它们是交叉学科的。我们一般希望在某个趋势还未大热之前就提前布局,而不是等一个方向热起来之后,再去里面寻找价格合适或者相对靠前的投资机会。对我们来说,早期投资更重要的是发现科技发展的趋势。
主持人提到的黄金时代这个问题,我刚才想了一下,峰瑞资本到今年成立十周年了。我和高总一样,2016年入职,如果把第一年和今年都算上,正好十年时间,确实不短了。我也很幸运,我们早期投资的一家公司去年在港股上市,预计今年也会有公司上市。从项目的第一轮投资开始,一路陪伴它走到资本市场,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我觉得对于科技投资来说,现在这个时代更有趣,也更有希望。和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现在的科技投资头绪更多,未知因素也更多,需要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不断探索、迭代,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时间都花在研究工作上,因为要预判一项技术是否发展成熟,还要判断其商业化前景以及评估创业团队,我每天都在努力把这几件事做好,感觉每天都很新鲜、很有意思。这个时代和过去相比,在资金量、融资难度,以及对退出的紧迫程度上,可能比不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它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和新的机会。
张楠:我再追问一个小问题,刚才你提到峰瑞喜欢在风口来临前把握机会,那你们应该投了不少机器人项目吧?现在有退出的项目吗?不方便回答也没关系。
马睿:大部分机器人项目我们是过去两年投资的,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退出。具身智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赛道,大家对此应该也有一定共识。不过如果现在才开始进入,我觉得可能有点晚了。
张楠:谢谢,下面有请唐总发言。
唐睿德:我叫唐睿德,来自东方富海。我2015年加入东方富海,主要投资领域偏向制造板块。关于黄金时代。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处于高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交汇处。像90年代就投身投资行业的老一辈投资人,他们抓住了资本市场的黄金时代。而我们这些相对年轻一些的从业者,可能没赶上那个时候。
2015 年我开始在国内做投资,互联网我涉足不多,主要精力放在了新能源、半导体上游以及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是很不错的投资时期。所以黄金时代可能因不同产业而有所不同。未来还有没有黄金时代?我觉得肯定有,一定会有新的产业崛起,如果能在新产业兴起之前提前布局,那就再好不过了。
就我个人来说,在投资过程中也算是有所收获,但如果当年更坚定一些,比如把全部资金都投入到新能源领域,可能收益会更好。不过我也不后悔,毕竟还是做了相关布局,和这些产业的企业也有一些合作,整体感觉也还不错。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新的黄金时代,关键是我们要提前发现机会,找准合适的切入点。
张楠:要是当年all in宁德时代就好了。我再追问一个小问题,东方富海的陈玮总说过,对于早期投资尽量不做对赌回购。你觉得在制造业投资中,现在这个观点还成立吗?
唐睿德:我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观点都成立,这和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在早期、中期投资时,很少进行对赌回购。首先,对赌回购需要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对赌就没有意义。其次,对赌可能会影响被投资企业的正常决策,导致企业行为变形,这样对我们投资人也没有好处。
有时候,一两年的财务数据或者一两个客户的进展,并不能决定企业的最终发展走向。陈玮总一直强调,我们是善意的投资机构,团队很多人都是带着书生的情怀来做投资的,我们希望能和企业长久合作,并且一旦看准项目就果断投资,我们早期投资的命中率还是挺高的。
张楠:谢谢,我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也很惊讶,毕竟很少有人公开这么说。下面有请吴总发言。
吴炳见:各位好,我是心资本吴炳见。心资本是一家专注于科技与数字化领域的中国早期风险投资基金。我们团队曾在早期投资过小鹏汽车、满帮、信也科技、速腾聚创、百川智能等一系列项目。AI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从模型,到AI应用、到基础设施我们都在投资,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黄金时代。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关于我的小故事。第一个和移动互联网有关,我记得2008年我买了自己的第一部iPhone手机,玩游戏、上网冲浪,觉得特别好玩。当时我就想,毕业以后一定要从事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工作,后来我也确实做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
其实很多黄金时代都是由一款超级产品开启的,iPhone 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特斯拉开启了新能源的黄金时代。2022年底我开始使用ChatGPT,那种感觉和当初用 iPhone 时一模一样,我当时就觉得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了。那时我还在苦恼接下来该投什么方向,用过ChatGPT之后,我就确定了聚焦 AI。
我有个日常写东西的公众号,当时就把它改名为“AI大航海”,以后只写AI相关的了。为什么要叫AI大航海?因为大模型出现后,新一轮的航海运动开始了,要开始板块轮动了,大厂的板块或变大或变小,小的创业公司也有机会变成新大陆。从模型,到AI应用,到基础设施,放眼望去,这可能是一个20年的投资机会,期间会经历好几波热潮和泡沫,那就从游戏刚开始时就参与进去。
在这些所谓的黄金时代,往往会诞生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背后还会有十几、二十家百亿美金市值的公司,以及几十家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形成一波造富潮。
我再讲一个我们创始合伙人Herry的故事。他是国内比较早购买特斯拉汽车的人,当时买一辆model X要100万人民币。他开完那辆车后,觉得体验太好了,一脚油门就能超别人。后来,他在比较早期的时候投资了小鹏汽车。最近机器人话题很火,也很有争议,他出于好奇买了一台宇树的机器狗,叫臭臭,现在这只狗就趴在他的办公室里。对于有争议的新事物,我们不妨去体验一下,感受感受,这样就能判断这个时代是不是真的开启了。
几年前,我看到身边一些聪明人在买比特币,当时我觉得算了别跟风了。现在想想,我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先不管是质疑还是相信,开个钱包买一个币,感受一下,看看有没有共鸣。我觉得所谓的黄金时代,就是由几个超级产品开启的,我们怀着好奇心,买一个,用一用,看看能不能和这个时代共振。
张楠:谢谢吴总。下面有请郑总发言。
郑格:谢谢主持人,我是郑格,来自东方嘉富,一家总部在杭州的投资机构。今年年后,杭州因为“六小龙”等项目特别火,我们每天的接待量都很大。今年能感受到的一个很大的变量,就是DeepSeek重振了大家对国内科技投资的信心。
对于黄金时代,回顾过去,2005年到2007年是整个互联网企业上市的高峰期;2009 年左右,创业板的开放也带动了一批投资机构的发展;再往后,2014年左右,智能手机普及,4G 建设逐渐成熟,带动了一波移动互联网投资热潮;最近一波是在 2020年左右,硬科技成为投资热点。
我觉得很难简单地判断现在是不是黄金时代,这需要往前看几年,也往后看几年综合判断。往前看,当下确实处于科技投资非常关键的阶段;往后看,目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政策的不确定性、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等等,所以还需要再观察一两年。
至于自己有没有体验过黄金时代,我觉得在近几年里,前半场大部分投资热潮我都参与了,但很遗憾,后半场变数太多。所以黄金到底能不能经得住考验,还得再经历一两年的观察。不过我坚信,投资的黄金时代迟早会到来,整个投资周期总会有一些共振的时机出现。
回顾前几年,凡是出现巨头企业的代表性时代,往往都得益于国内的人口红利。但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们投资的方向也需要转变,要基于人口红利消失后的情况进行布局。基于人口没有红利的基础假设,必然需要企业来满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填充人与机器,机器与物理世界不同交互方式构建出来的新生态。这个过程必然需要很多创业企业来填补各个环节的空白,比如AI、具身智能、机器人,还是高端装备等创业企业。这是也就是我理解的投资行业黄金时代可能再来的基础假设。
张楠:谢谢。我再追问一个小问题,简单回答就行。DeepSeek 火了之后,你们肯定开会讨论过吧?那今年会因为这个加大投资力度吗?还是像你刚才说的,因为看不清形势,所以会稍微稳一稳?
郑格:其实我们每年的投资节奏都差不多,哪怕前两年市场比较冷清的时候,我们每年的出手频次和基金体量都是相匹配的,不会因为行业遇冷就刻意减缓投资频率。
今年我们确实会加大投资力度,本质上我觉得投资就是对未来的信心。DeepSeek、“六小龙” 等项目的出现,让市场更有信心去尝试一些更早期、更前沿的布局。最近我们就交割了一些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相关的早期项目。
张楠:很前沿。下面有请朱总发言。
朱峰:感谢主持人,感谢投中给我这个分享思考的机会。保利资本是央企中国保利集团和目前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保利发展共同持股的金融投资平台。我负责整个股权投资板块,股权投资之前也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保利资本在2015、2016年成立,到现在快十年了。
我们经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时美元基金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一段时间,我们围绕保利发展的产业链进行投资,因为保利发展作为链主企业,上下游有很多供应链投资机会,下游的消费领域也有投资机会。再往后,我们承担了一些央企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任务,同时也关注到当下的一些并购机会。
关于黄金时代,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基本上都是在2015 年、2016年左右入行,或者所在的基金成立十年左右。这说明2015 年、2016年至少是投资行业人才汇聚的黄金时代,我猜大家毕业时间也都差不多,在那个阶段,有很多创业机会,几个小团队、几个人,融到一些资金就能开发一个 APP。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消费品投资机会。
但在现在看来,当时那种做消费、做APP然后赴美上市的模式,不一定是当下的黄金时代。如今,像刚才各位说的,AI时代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并购领域也有机会,早期投资的具身智能等方向也有机会。
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从2015年到2025年,每三年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发展阶段,不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时代周期,至少能看出一些发展趋势。2015年到 2018年,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仍然存在一些投资机会。2015年,滴滴和美团分别融资30亿美金,在今天,如果一个团队能融资30亿人民币,那都算是非常厉害的大团队了。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货币、人口以及资本市场带来的红利,这是当时黄金时代的典型特征,也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投资人进入这个行业。
从2018年之后,国产替代的概念逐渐兴起,大家开始发力布局新兴科技领域。另外,在美元投资方面,2018年到2021年,消费领域可能是那个时期的黄金投资方向,当时不管项目估值如何,不管是在港股还是美股上市,也不管投资回报率是多少,亏损还是盈利,美元投资人都比较关注消费领域的投资机会。人民币投资人则更多地布局新能源、新能源车等领域,不同币种的投资人在投资方向上出现了分化。
到2021年,投资方向又开始出现聚拢的趋势,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以适应资金端、资产端以及监管环境的变化。比如2024年9月出台的新政,给市场带来了一些信心。年初 DeepSeek、宇树等项目的出现,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让大家逐渐从市场底部的心态中走出来。
可以说,中国差不多每三年就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投资机会。无论处于什么时期,对于不同的人、不同币种、不同投资风格的投资人而言,都存在着不同的投资机遇。对于早期投资人来说,即便称不上是黄金时代,至少也是一个有机会挖掘价值的时代,就像个人可以选择投资黄金一样,不同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投资就像水一样,水无常形,其流动方向会根据地势而改变。投资人总是会有各种担忧,怕投资晚了导致估值过高,怕看不准盲目投资,又怕投资后无法退出,永远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直完美的黄金时代,看似美好的黄金时代也隐藏着不少风险。
投资人身份祛魅了吗?
张楠:黄金价格涨势很猛,涨得让人有点晕头转向了。第二个问题,之所以探讨黄金时代,是因为我觉得这涉及到一个投资人身份的问题。在 2017 年、2018 年之前的黄金时代,投资人这个身份,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它还代表了一些理想化的东西。外部视角下,投资人也是个高大上的职业。但到了 2022 年之后,很多人感觉投资人这个身份,只是一份用来养家糊口的工作了。我想请各位谈谈,和之前的黄金时代相比,你们怎么看待投资人身份的这种变化?对于投资这件事,你们觉得怀揣一些浪漫的理想好,还是脚踏实地、更加现实务实一点好?请朱总继续。
朱峰:这确实是个好问题。说实话,我2015年入行时在美元基金,在那里工作了五六年之后,2021年加入了国资背景的机构。就我自身感受而言,我现在变得更加务实了。以前刚毕业或者刚接触金融行业时,想法比较理想化,觉得自己懂一些金融知识,就能和那些拿着身家性命去创业的四五十岁的创始人交流,给他们指点江山,畅想未来的事业。
但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因为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早期可能面临资金投放、融资等问题,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与政府领导沟通项目落地、洽谈合作条件等,这些都是不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我现在对投资人的定义,不是简单的养家糊口,而是解决问题。投资人需要解决募资的问题,要有自己坚定的投资理念,让别人相信你的投资逻辑;投资过程中要解决各种决策问题;退出时同样也有问题需要处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业也是在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创业就可能变成为了创业而创业。对于投资人、创业者以及整个一级市场行业而言,就是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实现盈利,支持所投资的企业发展得更好,因为他们也在解决自己的问题。
张楠:谢谢,你强调解决现实问题。有请郑总发言。
郑格:我觉得这和整体的投资环境有很大关系。以前很多投资集中在To C领域,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头部效应非常明显,甚至存在赢者通吃的情况。所以大家在投资时更追求高赔率,那时刚入行的投资分析师、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等,都特别强调 “投” 这个动作。
但随着整体投资环境的变化,包括LP结构的改变,现在更多的是强调“管”,投资经理或者投资总监,更加准确的title可能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也就是如何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帮助项目给投资人带来合理的回报。在 LP 需求、宏观环境以及投资赛道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觉得投资人的身份更像是项目管理者,在赔率降低的情况下去提升赢率。时代赋予了这个职业更高的要求,而自己要和自己做的斗争,就是做好不断去求解问题和延迟满足的心理准备。
投资这件事情务实和浪漫不冲突。务实是为了浪漫,浪漫牵引着务实。没有浪漫的盼头,务实的动作的觉得就是一个机械的程序,去看一眼财务报表,算一个PE倍数,投资动作就结束了。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权重的话,我觉得还是浪漫的权重更加高一点,因为他指引者务实的动作该怎么做。每一步务实的项目覆盖、行业研究、尽职调查、估值测算都可以很务实,但是所有动作的目标就是希望能投出一个代表未来的东西。
张楠:确实,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了。有请吴总发言。
吴炳见:主持人这个问题,通俗来讲就是社会对投资人这个身份祛魅了,那我们自己该如何重新定义这个身份呢?
我身边有朋友加入大模型公司参与模型训练,一年后离开时说,自己对模型训练这件事祛魅了;也有朋友加入机器人公司,一年后出来说对机器人行业祛魅了。我就在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其实这说明他们成长了,他们了解了大模型是怎么训练的、机器人是怎么研发的。祛魅其实就意味着成长。
现代社会对投资人身份也在祛魅,我自己都祛魅了,我2013年入行时,经常会听到有项目能给投资人带来 1000 倍的回报。那时我还稚嫩,就信以为真了。但实际做了投资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1000 倍回报的项目,那是特殊时代、特定PR场景的产物,能100倍、几十倍已经很牛了,那你在砸金蛋时就不能100个里成一个,而要三五个里成一个才行,这样账才算的过来。所以你看,投资人对不切实际祛魅了,更有常识了。社会对投资人祛魅,说明社会成熟了。
之前有一位教我投资的老师,他说一个投资人是怎样的,不是由自己定义的,而是由他所投资的项目来定义的。比如你投了字节,投了宁德时代,就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投资人这个身份有个好处,有一定概率站在顶尖企业家背后,和他们或多或少产生联系。
我们要尽量和高斜率的事物站在一起。后来我发现,在这个时代,有两件事斜率是高的。一是选择一个好的行业,比如十几年前选择移动互联网行业,当下选择AI或者其他自己认可的行业,这些行业发展斜率很高,如果行业有1000倍的增长潜力,我们或许能收获100倍的成长;二是和新一代优秀的年轻人站在一起,年轻人的发展斜率通常也很高,和他们合作,如果他们能有1000倍的成就,我们收获100倍也很不错。
张楠:确实还是要和机会产生联系。
吴炳见:是的,而且最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我觉得事在人为,。但真正经历过一些有意义的项目后才发现,个人的努力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其实不到一成,九成靠的是运气。
张楠:还是和周期、大势、时运这些因素有关。
吴炳见:要承认运气和概率。
张楠:有请唐总发言。
唐睿德:我觉得不管现在是不是黄金时代,也不管我们错过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投资越来越难了,这个行业不是入了行就能赚大钱的。就这个行业本身而言,我认为它的价值和投资人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我有个同事对投资人身份的比喻很贴切,我非常赞同。他说我们投资人就像是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司机负责往前冲,我们偶尔给他递杯水,或者帮他导航,能在这个过程中给企业提供一点小帮助,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这个职业无论赚多赚少,都有两个方面让我很喜欢。第一,我们打交道的人,无论是LP还是被投资企业的高管,都是社会上认知水平很高的一群人。每天和他们交流,我们自己也能不断学习,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任何年代都存在;
第二,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像我们这些在中国投资超过十年的人,肯定不止投资过一个行业,还追逐过好几个黄金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知识需要学习,不会像有些工作那样,今天重复昨天的内容,在这里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可能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这个职业既有乐趣,也有意义,我并没有感到太过焦虑,只要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好。谢谢。
张楠:谢谢唐总。有请马总发言。
马睿:我想说两个方面,一个是韧性,另一个是理想。
先说韧性,现在行业肯定处于出清阶段,投资人也不例外。但好在我们还能站在这里,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投资,有时候资源受限也不完全是坏事,就像 DeepSeek,如果当时有足够多的计算卡,可能就不会想那么多创新的方法去训练模型了。
以前大家觉得黄金时代就是资金充裕,可以随意投资,但在那种情况下,可能反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我觉得保持韧性很重要,就像DeepSeek的成功也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创新的结果。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投资。
关于理想。在投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投资,一定要对技术有信仰,要相信优秀的创始人。比如英伟达的黄仁勋,当年他力排众议,押注CUDA,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据报道甚至董事会都想换掉他,因为短期内看不到盈利。但他坚持在科学计算领域投入,最终赌到了新一代计算架构的机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在踏实投资的基础上,还是要有理想,要相信新技术和大变革会带来机会。
张楠:还是要相信。谢谢。有请高总发言。
高天垚:我觉得投资人这个身份本身并没有变,从始至终,我都不认为这个行业是高高在上的,那些光环都是外界赋予的。实际上,这个行业面临很多挑战,也需要脚踏实地去做事。
像吴总提到的成长,作为投资人,从入行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刚才唐总也说过,身边都是优秀的人,这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和成长,之后也会因为投资的项目而被贴上相应的标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项目是相互成就的,这种成长带来的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当然投资收益也是很现实的一方面,但我更看重这种成长的满足感。
现在很流行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觉得一代投资人也有一代投资人的使命。刚刚讨论了黄金时代的话题,每个行业周期都不同,以前有以前的困难,以前的投资人有以前的问题,现在也有现在的困难。但这个行业的本质就是更高效地配置资金和资源,这一点始终没变。我们这一代投资人的使命,就是在这个时代挖掘出更多像DeepSeek这样的优秀项目,这个使命从未改变。
张楠:谢谢高总,从使命的高度阐述,既有仰望星空的愿景,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
最后一个问题,昨天很多大佬都说遇到了一些行业和自身面临的问题。比如邓峰说投资出现了异化,失去了主体性,很多投资行为不是遵循自己的本心,也不是为了给LP带来财务回报。我想问大家,在投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被其他因素牵着走,而不是遵循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情呢?刚才很多嘉宾也谈到了 AI,如果未来 AI 真的发展起来,我们会不会又被AI异化或者替代呢?简短回答,先从吴总开始。
吴炳见:先说说AI的异化,我做了个尝试,在投资项目时,假设只有我和AI,哪些环节可以替换成AI做,哪些环节只能人做。试下来,确实AI可以渗透到好几个环节,比如我们不需要人工记笔记了,直接用飞书的相关功能就能解决;也不好意思再让实习生给我写科普型的行业报告了,因为像o1或DeepSeek能随时生成,问题是你有足够的带宽消化吗?还有,我们可以和模型辩证着讨论,他会反驳我的观点,输出一些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试过后,我觉得VC应该改变自己的工作流,很多信息获取和整理的事情,可以交给AI做,人更多去做深度思考。更关键的是,要多留出和AI交互的时间,这么多token要流进我的脑子里,不然带宽会是瓶颈。
早期投资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确,有几个方面是AI无法替代的。一是对人的感知,对产品的使用体感,和对项目的直觉判断,这些AI干不了。二是寻找项目的能力,早期投资是优质人脉变现,项目源往往来自几步闲棋。三是你要为你的投资负责任。在我看来,AI 在投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杠杆的作用。
张楠:明白了。有请唐总发言。
唐睿德:如果AI真的很好用,我相信未来它一定能帮我们减少人力成本,特别是一些投资经理做的前期行业调研、收集事实性数据等工作,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我对此很有信心。
但这个行业的本质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最后决定投还是不投一个项目,AI可以提供建议,但最终的决策判断,以及其中涉及的很多感性因素,还是需要人来把握。我们也是一代投资人带下一代投资人,这样传承下去。这就是我对AI是否会颠覆这个行业的看法。
另外,你刚才提到我们会不会被其他因素影响投资决策,比如因为一些“政治任务”而干扰投资判断。我很感激我们公司,虽然我们也有相关任务,但公司至今仍然坚持以对项目的判断为主,不会因为其他任务而盲目投资。
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东方富海没有把投资经理变成招商引资的大使。我们确实有压力,但能够承受,不会影响最终的投资决策。所以在这方面,我可能稍微有点理想主义,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张楠:你提到了行业的传承和决策。有请郑总发言。
郑格:我觉得满足LP的要求,本来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样的迹象代表黄金时代会重新回来呢?我觉得行业的出资方更加多元化,能够与对应的GP进行合理的投资匹配,可能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当下,受到LP诉求影响投资决策,这也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对于AI,从数据、模型、训练这三个环节来看,在投资领域,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像数据比较少的具身智能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遥操作等方式获取一些数据,但投资行业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分散在各个投资机构,甚至是不同投资人心中的想法和研判过程,很难形成一个通用的 AI 模型来输出合理的投资结论。
对于投资人来说,认知就像是AI的算法,而认知中包含很多感性的东西,比如记忆、感受以及想象等,这些是AI很难替代的。不过AI确实能帮我们大幅降低学习成本,将一些知识结构化,方便我们使用。
我们还有一个BBking的评选,所以我上台前做了一个小测试,把几位嘉宾的名字输入到DeepSeek里,问它如果这些嘉宾参加论坛,谁会是BBking,看看目前AI的判断和我们真正的决策有多大差距。
张楠:很有意思的实验。有请马总发言。
马睿:我觉得投资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投到好项目,这是不太受外界影响的。不管AI等新技术怎么发展,也不管创投环境怎么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投到最好的项目。
可以想象一下,和一个创始人聊60分钟,他讲的是一个你不一定懂的行业和技术,这个时候你既要认真听他讲的内容,还要分一部分精力观察这个人,思考他为什么做这个项目,最后还要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在众多判断中,准确的概率需要非常高,这是一项值得用一生去学习的技能,所以我并不担心 AI 会替代或者异化我。
张楠:谢谢,很有自信。有请高总发言。
高天垚:关于AI在投资行业的应用,结论是非常难的。因为AI需要准确的数据,数据很关键。但实际上从我们投资的角度来看,在某些项目上,获取适合AI分析的数据比较困难。当然,也许技术会不断更新,现在也不能完全下结论。
你说的第二个问题,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回到主题,国资LP一些新诉求,其实以前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多时候,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不合作,这是双向的。如果选择合作,大家就要努力调配资源,毕竟我们肩负着受托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的身份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需要协调沟通很多方面的事情,我觉得这不算是被支配。
张楠:压力一直都在,关键看自己的选择。谢谢。最后有请朱总给我们做个总结,或者发表一下你的观点。
朱峰:在这个时代,LP也不是强求我们做什么,我相信当初合作的时候肯定有过沟通和协议。这些诉求不是签完LP协议之后突然出现的,最开始大家出于各种利益考量达成合作,接受了相关条款。既然接受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认可了,后面就应该履行约定。人家按约定打款了,我们也应该按约定办事。
站在LP的角度,他们也是信任我们才投资的,这无可厚非。只不过很多事情做起来确实有难度,后续需要多沟通。这就关联到下一个问题,AI在这就关联到下一个问题,AI 在投资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就像刚才各位说的,AI 在处理结构化数据方面确实有优势。
比如,当你想快速了解一件事时,不用让分析师、实习生加班两天出报告,通过AI你能快速浏览到核心要点,知道这件事大致的发展方向,是更偏向可行还是不可行。如果呈现的都是负面信息,那大概率你就不会往这个方向投资了。但如果看起来有投资价值,这时候就有很多AI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一些细节信息。在与创始人沟通、尽调等过程中,不管是花半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交流,甚至一起吃饭时观察,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是 AI 无法替代的。
还有在后续谈判中,不管是募资还是投资,谈判可不是简单地讨价还价,纠结于1.5还是1.8的价格差异,而是要思考如何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合作,让对方愿意给你想要的东西,这才是谈判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去了解大量非结构化信息,这些信息对促成交易至关重要。
另外,如果一味地训练AI朝着符合自己想法的方向发展,你可能会被误导,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到的内容。这时候如果有同事能给出不同的见解,就非常必要了。
张楠:AI也会有信息茧房和信息幻觉的问题。我们话题的讨论就结束了,现在大家用 10 秒钟的时间,在小便签上写下自己心目中的 BBking。本场圆桌的BBKing是吴炳见总和朱峰,恭喜二位。其他嘉宾的发言也都非常精彩,谢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