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朱啸虎宣布,由于市场共识高度集中,自己正在批量退出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
这个决定的对错,乌鸦君暂不评论。但有一件事情朱啸虎还真没说错,那就是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卷疯了,甚至远超过去两年的大模型。
从数据上看,人形机器人的融资可谓“量质齐升”。
根据IT桔子数据,2024年~2025年Q1,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64笔超千万元级融资,光今年一季度就多达19笔,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80%。
越来越多的融资数量,代表着人形机器人的正在成为一种共识。而共识的代价是,更昂贵的入场价格。
在这64笔融资里,有接近一半的融资规模都超过1亿元。在26家公司的天使轮里,几乎所有的融资规模都在千万级,要放在以前这可是明星公司的待遇。
不仅拿得钱多了,估值也贵得“离谱”。
26家完成天使轮的公司里,除了2家未披露估值外,其余24家的估值一半以上的估值都在1亿人民币以上,其中9家公司的估值更是超过5亿人民币。
可以毫不夸张的是,但凡能挤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创业公司,那就是明星项目。
以下是期内融资排名前10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粗略统计,融资总额超过了74亿元:
01 人形机器人千万元级起投
虽然朱啸虎开始撤退,但更多人却开始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体现在数据上,人形机器人的融资数量还是规模都在大幅上升。
根据IT桔子数据,2024年~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64笔超千万元级融资,其中今年Q1多达19笔,而去年同期融资数量仅5笔。
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人形机器人的融资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80%。
2024年,人形机器人的千万级天使轮数量上半年仅有4起,而下半年便激增至15起。
从融资阶段看,大部分项目都处于早期。在这64笔融资里,天使轮和Pre-A轮分别有26笔和12笔,占比超过60%;B轮以后得融资的融资只有4笔。
越来越多的融资数量,代表着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一种共识。而共识的代价是,更昂贵的入场价格。
从数据上看,人形机器人的入场门槛也在肉眼可见地变高。
在64笔融资里,超过1亿元的融资就有30笔,占比接近50%。
在27笔已经完成的天使轮融资里,几乎所有的融资规模都在千万级。即使融资规模最少的具身风暴和月泉仿生也都拿到了1000万的融资。
这里头,还有6家在天使轮就拿到了超过1亿元的融资,分别是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灵宝CASBOT、星动纪元、魔法原子和它石智航。
从估值上看,这些公司也是贵得“离谱”。
这26家完成天使轮的公司里,除了2家未披露估值外,其余24家的估值一半以上的估值都在1亿人民币以上,最少也在5000万。其中,有9家公司的估值更是超过5亿人民币。
最夸张的融资要数它石智航。
它石智航成立于今年2月5日,3月公司就宣布完成了一轮天使轮融资,融资高达1.2亿美元,估值高达4.53亿美元。
由蓝驰创投、启明创投共同领投,线性资本、恒旭资本、洪泰基金、联想创投、襄禾资本、高瓴创投跟投。
这也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
它石智航之所以被这么看好,和其创始人背景有很大关系。公司CEO陈亦伦博士是中国具身智能、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及产业的领军人,曾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华为自动驾驶CTO,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
而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曾牵头打造了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现在的“萝卜快跑”。
这样的估值有多夸张?过去的互联网创业,天使轮融资大都在百万数量级,明星项目则大都在也千万。比如,当年智谱的天使轮融资也不过4000万,投后估值也只有3亿元。
2023年,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顶着大模型的风口在天使轮也只拿下了5000万美元融资。而它石智航成立不过两个月,就拿下了1.2亿美元,足可见投资人对其看好。
02 人形机器人投融资的三个趋势
除了入场门槛变高外,人形机器人还有这三个趋势不得不重视:
第一,由于高度共识的存在,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周期大大缩短了。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明星公司成立就能拿下高额融资。除了上文介绍的它石智航外,原力灵机也在不久前宣布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而这家公司于去年12月17日刚刚注册成立。
成立就拿大钱外,已经拿到钱的公司也没停手。
去年下半年以来,成立刚一年多的千寻智能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是在今年3月底,千寻智能拿下5.28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领投方是阿美风险投资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 P7。
这两天,智元机器人也传出了融资消息,还是腾讯领投的。
据财经报道,刚刚创下国内具身智能赛道天使轮融资纪录的它石智航,已经启动第二轮融资,对外报价估值7亿美元,较前一轮融资报价数亿美元大幅增加。
第二,在这轮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潮里,国资基金是重要的推动力。
根据《科创板日报》报道,目前投资人形机器人的主要是国资基金。“据我了解,某地国资基金今年的目标就是投资机器人公司。”
除了作为LP出资,国资也亲自下场投资。
在国内融资规模前10的人形机器人公司里,几乎所有公司的投资人里都有国资的身影: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分别投了银河通用、自变量机器人;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则投了宇树科技和星海图;
来自上海的上海科创基金和浦东创投则分别投了宇树科技和傅利叶;
深圳的招商局创投分别投资了千寻智能、逐际动力;
邹城市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了珞石机器人。
第三,不同于外界热衷的C端的人形机器人,工业、医疗等ToB场景才是当下人形机器人公司最主要的应用方向。
除了宇树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厂商有少量产品面向个人消费者,大部分公司的业务仍以ToB为主,他们切分的场景也很具体。
比如,在去年完成亿元级融资的魔法原子,已开发作为“工人”进厂执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等工作的人形机器人MagicBot。逐际动力则主攻能搬动重物并部署于工厂和仓库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聚焦于双足开发,该公司在2024年共筹集5亿元。
03 总结
说起来,投资人“疯狂”投资人形机器人也不难理解。
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后,平台型机会几乎消失,人口红利走到尽头,互联网的故事基本宣告结束。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资本一方面变得前所未有地节制,另一方面又变得前所未有地贪婪,他们坐拥大量现金,但稳赚的押注寥寥无几。
所有人都渴望一场熟悉的充满想象力的甚至可以改变世界的浪潮。而人形机器人具备了实现上述梦想的所有条件。
它生而具有讲述宏大故事的可能性,既能讲规模故事,也能讲中国制造业效率故事。更重要的是,与大模型早早关闭了融资窗口不同,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这样的机会面前,比起投错,投资人更怕错过。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