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硬科技创业者一起在西安“上课”,引起业内关注。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们都属于第九期“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学员。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在中科创星的组织下,从“最牛风投城市”合肥启程,又在上海、福州、成都及云南深入学习,最终在“硬科技之都”西安完成“硬科技创业者第一课”。
这种面向硬科技创业者的盛会,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早在2015年,中科创星便设立了硬科技冠军营,想通过免费的系列课程、多样化的活动等形式,帮助科学家成长为企业家,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冠军企业,助力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中科创星坚持做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当前发展阶段,不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者由科学家转型而来。对于这部分创业者而言,急需与公司发展阶段适配的企业家思维和技能,但是目前能提供此类优质服务的机构不多。
“即便不能通过硬科技冠军营把科学家都培养成企业家,但能让他们和职业经理人或商业合伙人达到和平共处、相互理解的状态,也是很大的进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告诉我,“而从长远来看,理想的状况是,科学家直接把专利技术转让给科技型企业,由企业做产业化的事,而科学家专注从0到1的科研工作。”
如今,中科创星打造的硬科技冠军营,在业内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一组数据显示:这个硬科技冠军营已服务包括智谱、中储国能、中科海钠、仁烁光能、瑶芯微电子等在内的超560位创业者,学员累计实现近200轮次新融资、取得155次重大奖项,并达成超200次产业合作和数十次学员间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硬科技冠军营还只是中科创星庞大投后体系的一环。这家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已经构建了创业培训、融资、政策咨询等“软服务”+联合股东为芯片创业公司提供小试和中试平台以及提供定制科技空间等“硬服务”为一体的投后服务体系。
当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逐渐成为明确的投资趋势,投后服务能力正在成为衡量一家投资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作为“硬科技”理念的缔造者和“硬科技”投资的先行者,已经深耕硬科技早期投资十余年的中科创星,无疑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样本。
十年磨一剑,打造“硬科技创业第一课”
创办至今,中科创星的硬科技冠军营已经走过十年。
将时针拨回到故事的起点——2015年。伴随着“双创”的浪潮,各类创业营和孵化器在全国遍地开花。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这家成立才2年的硬科技早期投资机构,就决定创办面向被投企业CEO的创业营。
这与科学家在硬科技领域进行早期创业时面临的挑战有关。一家硬科技初创公司要想成为成熟的科技企业,不仅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还需要成功验证市场需求和实现工程化生产,同时能够稳健经营以获得合理的收入和经营利润等。
关键在于,科学家能否从技术思维,转换为工程思维、市场思维、管理思维,同时按商业规律办事。唯有从科研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他们才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驱动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最终有望通过更为确定的路径取得商业成功。
找到问题的解法后,中科创星果断行动起来。李浩告诉我,他们想帮助科学家创业者跳出思维定势,在艰难的创业之路上为对方提供最具价值的创业经验与思考,“通过帮助科学家创业者顺利完成企业在发展不同阶段的思维转变,系统化地认识现实问题。”
带着这样的初心,这家硬科技早期投资机构于2015年拉开了国内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创业培训营的帷幕。中科创星的目标很明确,想通过免费的系列课程、精准且多样化的产业对接等活动形式,帮助科学家成长为企业家,同时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冠军企业,助力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对于需要将资金“精打细算”的早期创业者而言,硬科技冠军营作为一个公益平台,自然具备极大的吸引力。当然,对于中科创星而言,硬科技冠军营的支出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不过他们仍然选择坚持了下来,用李浩的话来说,“既然这些创业者需要硬科技冠军营,那我们要坚持做这件事。”
从早期侧重管理、法务、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到如今在“ESK”(E为经济价值、S为社会价值、K为知识价值)价值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中科创星的创业营围绕硬科技企业当下的问题和全创业周期的需要,最终在持续迭代中升级为硬科技冠军营,并且面向全社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创业者开放。
一系列丰富的“好课程”,由阵容庞大的“好导师”授课。除了米磊、李浩、孙华等硬科技领域的顶级投资人,还有孙振耀、徐景明、刘红革、肖克等产业专家,此外还请到了宋志平、宁高宁、彭剑锋等管理学大家来为冠军营学员传道、授业、解惑。
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投入,让硬科技冠军营连接的资源越来越多,自身的朋友圈也是越来越大。除了为学员创造获得地方政府产业落地政策支持的机会,他们还会组织学员对科大讯飞、京东方、理想汽车、万华化学、中际旭创等头部硬科技企业进行参访游学,寻求产业配套、创新场景合作,以及产业投资。
一组数据显示,这个硬科技冠军营已服务包括智谱、中储国能、中科海钠、仁烁光能、瑶芯微电子等在内的超560位创业者,学员累计实现近200轮次新融资、取得155次重大奖项,并达成超200次产业合作和数十次学员间合作。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第九期硬科技冠军营学员经过一年的深入学习,有39家学员所在企业获得融资;多家企业负责人带领团队拿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实现量产突破、行业标准制定等关键进展。
中智科仪创始人、CEO方正军对此深有感触。在2024年获得中科创星领投的首轮融资后,这家专注超快门控成像和新式光电探测技术的创新型硬科技公司,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当时,能看懂我们技术的只有极少数投资机构。”方正军感慨道,硬科技冠军营的学习为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而中科创星的投资又让公司后续融资变得更加顺利。
想科学家之所想,急创业者之所急。可以说,科学家创业者需要什么,中科创星就想办法提供什么。经过十年的沉淀,中科创星的硬科技冠军营已经成为“硬科技创业第一课”。
全方位深度赋能,以CVC的方式做VC
包括名气响亮的硬科技冠军营在内,中科创星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投后体系。
从帮助企业“找钱、找人、找应用场景”的“星创科服”,到专业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陕西光电子先导院”......这家硬科技早期投资机构在投后深度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此不同寻常的举动,与硬科技创业公司漫长的发育周期有关。一组数据可供参考:超过570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平均上市周期超过14年。要完整地走完“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全生命周期,大约需要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要想做好硬科技投资孵化,投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科创星很早便意识到,投资机构不仅需要为硬科技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更需要帮助他们不断成长,为对方持续创造价值和提供价值的同时,自身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投资机构除了钱以外,没有别的价值,早晚会死。”李浩判断,未来投后赋能将会占据投资机构,尤其是早期投资机构50%以上的实力,“这是投资机构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一环,也将是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展现。”
为了真正帮助到硬科技创业公司,他们将投后服务由职能部门升级为专门的公司——星创科服,并提供融资服务、政策咨询、产业发展、高端人才猎聘等业务,同时会针对部分为企业能获取资金的业务采取收费模式。
在投资机构普遍提供免费投后服务的情况下,中科创星的这番操作难免会引发众多关注。他们的解释是,通过对部分投后服务采用收费模式,能够让作为客户的创业公司愿意主动针对自身需求提出真实要求,从而推动投后人员提供更优质和专业的服务,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这套投后服务模式的成功运行,关键不在于收费与否,而在于能否为硬科技创业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提供的服务价值超过了对方实际付出的成本,那么客户自然愿意为此付费。因此,中科创星将投后服务越做越重,便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知道与做到是两码事。在李浩看来,能不能做好投后服务,也与机构的投资布局有关,“如果投资行业及阶段较为分散,那么被投企业的需求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投后服务难做,甚至无法做。”
由于中科创星专注于硬科技领域早期投资,在已投资的超500家硬科技企业中,有300多家是科学家创业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占比超过1/4。其中,超过80%的项目在进行第一轮和第二轮融资时,他们就成为了企业的投资方。
对于这些由科学家创办的硬科技创业公司而言,往往会存在长期性的、可持续性的、共性的需求。比如:对于商业规律的需求、创业团队的搭建、市场开拓和客户对接、公司融资等。
针对此类项目共同且长期的需求,善于与科学家打交道且资源精准的中科创星,显然拥有足够服务好对方的底气与实力。与此同时,强大的投后服务能力,也是投资机构吸引项目选择他们的一种策略。
于是,赛富乐斯在不需要融资时,为中科创星单独开了一轮,并借助光电子先导院仅用半年就研发出全球首款半极性氮化镓衬底工程品;成为唐晶量子创立之初的三大股东之一后,中科创星为对方提供包括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招聘人员、装修办公室等全方位服务,甚至帮助对方仅用5个月便完成建立MOCVD产线到出样品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这种以CVC的方式做早期投资的策略,能够帮助更多有企业家潜质的科技人员快速成长,从而更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中科创星依然坚定地选择长期做好投后服务。李浩道出了其中的答案,“帮助被投企业成功是关键,只要被投企业成功,其他问题都是小事。如果被投企业不成功,那么投后服务就没有意义。”
深耕硬科技,批量打造“冠军企业”
在帮助被投企业成功的过程中,中科创星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已经投资超过500家硬科技企业,包括智谱、智元机器人、源杰科技、天科合达、中科宇航、驭势科技、本源量子、中储国能、中科海钠、曦智科技、微光医疗、深信生物等。
截至2024年底的数据显示,这些具有高技术壁垒的硬科技明星项目,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8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211家,已经或正在成为各自赛道的冠军及隐形冠军企业。
与此同时,中科创星在退出和募资方面的表现也相当亮眼。李浩告诉我,他们目前整体管理规模超过120亿元,其中第一支产品西科天使一期基金的DPI接近3。此外,他们的北京一期、二期、三期基金均实现超募,准备在上海落地的新一期基金募资进展顺利。
不管是退得好,亦或是募得好,既与中科创星在投后管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有关,但更离不开这家硬科技早期投资机构精准的投资眼光。从投资脉络来看,他们在硬科技领域全方位的深入布局和出手时机更是令人佩服。
2013年成立伊始就投光芯片;2014年,他们便布局半导体;2015年,航天产业刚有开放的苗头,就开始投资布局商业航天。2016年,布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2017年,开始重点关注新能源产业;2019年,深耕储能技术和大模型。2022年,便开始投资布局可控核聚变。到了2023年,eVTOL成为投资布局的对象。
我了解的情况是,他们的投资团队可能已经看了上万家硬科技企业。这也意味着,中科创星投资团队可能是目前中国最懂硬科技投资的群体之一。
基于“ESK价值投资理念”,中科创星的投资重心始终是硬科技,而且他们更看重颠覆式创新,致力于寻找未来产业的发展脉络,并在技术的各个关键节点进行布局。虽然这类项目发展周期长,同时面临更大的风险,但一旦成功便能获得巨大回报。
反映到具体的项目上,李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希望投资的项目有极高的技术壁垒,比如技术壁垒高、相关人才稀缺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创业公司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成长空间,同时团队在细分行业有足够的储备和积累,做到人和事匹配。
以中国首家量子计算企业本源量子为例。这家公司由中国量子计算行业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中科大教授郭国平领衔创立,团队技术起源于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在量子计算无人问津的时候,中科创星就果断出手成为对方的天使投资机构。目前,他们已经成长为一家明星独角兽,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也已实现整机交付,为全球超100个国家提供稳定中国自主量子算力。
随着硬科技来到舞台中央,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正在成为明确的投资趋势。反观中科创星,早在十余年前便已经踏上硬科技早期投资的征程。经过长期坚持与积淀,中科创星已经在这场硬科技早期投资长跑中处于领先地位。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