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星球独家获悉,腾讯、字节跳动正在加码广告小游戏的布局,腾讯推出和计划推出的广告小游戏超10款,字节则是推出了《梦幻数独》小游戏,近期体验用户量已经破550万。
“羊了个羊”、打螺丝、抓大鹅等热门小游戏曾经风靡一时。如今,打开微信小程序或抖音小游戏入口,这类轻量化娱乐产品早已随处可见,譬如通勤时刷到的“疯狂拆螺丝”,也可能是好友分享的“合成大西瓜”续作,甚至是打着“解压治愈”标签的简易消除类游戏。它们无需下载、即点即玩,单局时长不过3-5分钟,却能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半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广告小游戏正成为大厂争夺流量的新战场。除了腾讯的玩法复刻与字节的爆款突围,网易、快手等平台也在暗中布局,他们要么扶持第三方开发者,要么自研相关产品。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在用户时长争夺白热化的当下,广告小游戏精准击中了碎片化娱乐需求,无论是排队等候还是午休间隙,都能成为用户的“杀时间利器”。
而小游戏“看广告解锁道具、复活闯关”的核心模式,更是让流量直接转化为收益。有业内人士透露,头部广告小游戏单日广告收入可轻松破百万,单个用户单日平均能贡献5-10次广告观看。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特性,让大厂纷纷入局,一场围绕广告小游戏的流量争夺战全面打响。
大厂亲自下场广告小游戏
Tech星球了解到,腾讯的广告小游戏业务正在不断加码,不仅在今年大幅度提升自研开发小游戏的力度,还有从第三方公司承接过来再次开发的小游戏。
从产品储备来看,腾讯的布局显然经过了精准规划,已上线的9款小游戏覆盖了砖块破坏(《弹球奇遇》)、卡牌策略(《千纹时空》)、塔防(《末日生存塔防》)、三消(《羊毛编织馆》)等多个品类,避免了内部同质化竞争;《英杰并起》以及聚焦射击合成的《我合枪特牛》,进一步填补细分赛道空白,此外《幽幽奇遇》等小游戏已完成开发,将择机上线微信端。
这种多品类、快迭代的节奏,既能快速测试不同玩法的市场接受度,又能通过持续上新留住用户,毕竟在广告小游戏赛道,用户新鲜感消退快,只有不断推出新内容,才能维持流量热度。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在自研之外还引入第三方合作开发,这种“双轨制”模式提升了产品产出效率,自研团队负责打磨核心玩法与运营,保证产品质量;此外还承接了第三方公司的游戏,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譬如《末日生存塔防》,就来自于“霍尔果斯冰柠乐科技有限公司”,腾讯接手后再进行优化调整,既能缩短开发周期,又能借助自身流量优势快速起量。
与一般的广告小游戏一样,腾讯的广告小游戏会在玩家体验的关键节点设置广告。以《弹球奇遇》为例,玩家想要增加游戏体力、获取金币道具,或是解锁新的关卡玩法,都需要观看一段广告才能继续,这种“需求驱动广告”的设置,既不会让广告过于突兀,又能精准触达有明确需求的用户,降低反感度。
再看其他已上线的产品,玩法设计同样围绕“轻量化”和“强互动” 展开。《猫了个叠》类似《羊了个羊》的堆叠消除逻辑;《僵尸爱上班》以末世为背景,将“打僵尸”与“资源收集”结合,在建造房屋招募工人时,会有“看广告解锁临时工” 的选项;就连主打文化向的《诗词探险家》,也会在玩家卡壳时提供“看广告获取提示”的功能。
这些设计的共性在于,广告植入始终与“解决玩家当前痛点”绑定,比如体力不足、道具缺失、进度停滞等,让用户更易接受“用广告换便利”的模式。
字节跳动的广告小游戏,目前主推的是《梦幻数独》,这是一款基于数独玩法的益智类小游戏,抖音端由字节旗下的北京深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在今年夏天悄悄登录抖音App。
根据抖音端的数据显示,有超550万人体验过,相关话题词超1300万次播放。《梦幻数独》能吸引超550万玩家,靠的是“低门槛”“轻趣味”的精准定位。和传统数独的复杂格子不同,它简化了难度层级,入门关卡甚至会用颜色标注提示,就算是没接触过数独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同时加入了“每日挑战排行榜” 等设计,排行榜还能看到好友和其他玩家的实时成绩,这些小互动让原本单调的数字游戏多了些社交趣味性。
《梦幻数独》里也在部分关卡安插了广告,同时也有付费环节。广告和付费的设计都没脱离抖音的生态优势。广告部分,抖音会把自家生态里的电商广告、客户推广广告精准植入,比如,玩家看完广告可能会收到美妆、零食的优惠券,或者客户家游戏的跳转链接,既符合用户兴趣,又能提升广告转化率;而付费环节则直接对接抖音的支付体系,一键就能完成充值,流程简单到不用跳转,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付费门槛。
大厂能否做好这门生意?
大厂亲自下场的背后,是广告小游戏低门槛入局、高收益回报的生意经被验证。
对腾讯、字节这类大平台而言,做广告小游戏既不用承担重度游戏的研发成本和版号压力,轻量化的小程序形态又能无缝承接生态内的海量流量,微信的社交分享链路、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都能让一款小游戏在短时间内实现病毒式传播。
就像字节的《梦幻数独》,靠着平台内的流量倾斜和推广就拿下数百万用户。而且《梦幻数独》已经开始与乖巧宝宝进行联动,抖音相关话题词显示有3.8万人参与讨论,联动内容有800多万次播放。
更关键的是,广告小游戏完美打通了从“流量”到“变现”的闭环。用户为了解锁关卡、获得道具,愿意主动观看30秒广告,而广告主则看中了这种“强互动”“高转化”的投放场景,尤其是下沉市场的精准触达能力。
一位抖音小游戏的开发者透露,广告小游戏的每千次展示收益能达到普通信息流广告的3倍,头部产品单月营收轻松破千万。对大厂来说,这不仅是新增的营收来源,更能盘活生态内的闲置流量,让用户在平台内的停留时长进一步提升,毕竟3-5分钟的单局时长,刚好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还能通过 “邀请好友复活”“排行榜比拼” 等玩法增强用户粘性。
但这场流量狂欢的背后,问题也同样不能忽视。目前,市面上的广告小游戏大多扎堆“消除”“合成”“闯关”等成熟玩法,同质化严重,用户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此前“羊了个羊”式的爆款效应难以复制,不少小游戏通过换皮模仿上线即巅峰,但热度维持不过一两个月。
而且,过度依赖广告变现也可能引发用户反感,一旦广告弹窗过于频繁、观看时长过长,很容易导致用户流失,Tech星球发现,有用户就吐槽道游戏内的广告弹窗多如牛毛,玩不到1分钟,就会弹出1个广告窗口,非常影响体验。
对大厂而言,想要让广告小游戏的热度持续,未来比拼的或许是内容创新能力,譬如将自身热门IP与小游戏结合,打造差异化产品;或是通过技术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平衡广告植入与游戏乐趣。毕竟,流量密码终究会失效,只有真正留住用户的内容,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笑到最后。
现在的行业狂欢,更像是大厂们在流量红利期的卡位,至于谁能真正站稳脚跟,还要看后续能否突破同质化的天花板,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