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仅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也正在加速成为中国的科创高地。
去年,上海设立总规模约89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投资母基金,重点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金与政策合力推动下,科研工作者正成为上海创业版图中最重要的新生力量之一。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上海共有109家成立于2025年1月1日后的新公司获得融资。
其中,包括18位专家、教授或学者创办的19家公司。从院校来看,复旦大学遥遥领先,共贡献7家创业公司;上海交大有2家,中科院体系有3家。
产业分布上,上海呈现出与北京、深圳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可控核聚变成为最具活力的创业赛道。今年已有6家聚变公司在上海成立,并获得国内顶级早期投资机构的支持。
人工智能依旧火热,共有7家新公司成立;而作为上海优势产业的生物医药,也有4家新创企业完成融资。
投资人结构方面,高校系资本仍在早期发挥重要作用。复旦体系的复旦科创、复容投资,交大体系的菡源资产均较为活跃;中科创星、云启资本、高榕创投等知名机构也频繁出现在这些项目的投资名单中。
01.上创聚能
院校:上海大学
行业:高温超导 / 新能源装备
上创聚能成立于今年8月,是一家源自上海大学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的硬科技企业,重点布局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技术和城市电网应用场景,专注于超导材料产业化及相关工程装备研发。
公司已获得水木春锦资本、精翊电器、上海聚惠生物医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蔡传兵,是国内高温超导领域的代表性科学家之一。他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市首届浦江学者,现任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微系统所)完成博士研究,先后赴日本、英国、德国留学。2005年回国加入上海大学。其长期从事高温超导带材产业化、氧化物薄膜器件物理及超导电磁应用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项,多次主持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聚变专项等重大项目。
实际上,蔡传兵的产业化探索很早就开始。早在2011年,他就创办了“上创超导”,此后十余年间累计完成5轮融资,今年1月再次获得苏民投的C轮融资。而今年8月成立的上创聚能,则被视为其产业体系的进一步拓展,面向更广泛的超导应用场景与装备化需求。
02.诺瓦聚变
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行业:小型聚变反应堆 / FRC 技术路线
诺瓦聚变成立于 2024 年,是采用场反位形(FRC)路线的小型模块化核聚变企业,致力于面向未来分布式能源场景开发安全、零碳、低成本的聚变反应堆系统。
公司创立后迅速获得光合创投、明势资本、君联资本、高榕创投、云启资本等机构联合投资的5亿元天使轮融资,刷新国内民营聚变公司单笔融资纪录。
创始人郭后扬教授1965年出生于河南固始,先后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是全球范围内在核聚变领域经验最丰富的华人科学家之一。1993年获得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能源与材料研究所博士学位后,进入加拿大原子核聚变研究中心,后又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TCS实验负责人。2008年加入TAE,历任首席科学家、实验战略负责人等重要职务。
2019年,新奥集团启动紧凑型聚变实验时,郭后扬回国担任聚变 CTO;随后在能量奇点继续领导等离子体物理研发。2025年他正式创立诺瓦聚变,选择以FRC作为核心路线,希望以结构更简化、工程化难度更低的聚变体系快速推动产业化。
03.岩超聚能
院校:新加坡-北大-牛津(SPO)联合项目
行业:可控核聚变
岩超聚能成立于 2025 年 3 月,是一家聚焦 AI 技术与聚变工程融合的能源科技企业,致力于加速聚变装置仿真、超导装备设计与工程优化。
公司于今年10月获得岩山科技、岩山投资联合领投的数亿元天使轮融资。
创始人郝祥林毕业于新加坡-北大-牛津SPO公费留学博士项目,研究方向为仿星器超导磁体技术,曾入选深圳“孔雀计划”,具备核聚变装置研发、AI工程与科技创业经验,是兼具工程与商业背景的年轻聚变创业者之一。
岩超聚能认为未来的聚变工程必须依赖AI驱动的仿真系统与数据反演技术,以降低实验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公司成立后搭建了跨 AI、超导、等离子体的复合型团队,在磁体设计与高场应用方面建立了一套可持续迭代的工程平台。
岩超聚能希望通过“AI+聚变”的交叉路径,为聚变能源与高温超导产业提供一套更高效的工程化工具链,成为未来聚变生态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司。
04.钧合原子
院校:——
行业:商业核聚变
钧合原子成立于2025年6月,是一家专注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及混合能源系统研发的先进核能企业。
公司已于今年 9 月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
创始人田佳树是国内核能领域最具实践经验的专家之一,曾任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主导“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并担任 ITER 理事会评估委员会主席、IAEA 核安全顾问,兼具国际视野与工程深度。
钧合原子以 SMR 为核心方向,布局设备研制、工程设计与全球市场化应用,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安全、灵活、经济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公司希望在新型能源体系变革中,成为中国 SMR 技术工程化与国际化的关键力量。现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先进核能系统实验室”。
05.东昇聚变/星箕动力
院校:复旦大学
行业:可控核聚变
东昇聚变2025年7月依托复旦大学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发展基于“氘-氦3”为燃料的强磁场小型化聚变电站技术。
核心团队是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许敏团队。该团队选择选择无中子氘-氦3聚变路线(D+3He->H+4He+能量),目前启动了“晨光实验装置”项目,旨在推动氘-氦3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现。
该项目主要包含两大核心技术突破,一是高温超导强磁场磁体,采用先进高温超导材料,实现装置紧凑化和强磁场约束,显著提升等离子体稳定性和聚变效率。二是人工智能赋能等离子体控制,通过AI算法实现等离子体的长时间精确控制与运行优化,构建智能化实验平台。
许敏团队计划用12年左右时间建设三代聚变装置,最终实现“氘-氦3”聚变净能量增益Q>1的目标,奠定基本“不涉核”的核聚变电站的基础。
从工商信息看,东昇聚变尚未获得投资(也许是没有披露),但与它关联的另一公司——上海星箕动力已经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东昇聚变的法人代表为许平,许平同时为上海星箕动力法人代表和实控股东。目前上海星箕动力已经获得了复容投资、适达集团、启盈同创基金、成都灿烂星汉等多家机构的投资。
06.日行迹智能
院校:复旦大学
行业:大语言模型 / AI 底层技术
日行迹智能成立于2025年3月,是由复旦 MOSS 团队核心成员发起的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公司,专注于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基座模型的研发与场景化应用。
公司已经获得红杉中国、高榕创投、光源资本、嘉程资本、美团龙珠等机构数千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
创始人孙天祥为复旦大学计算机博士,师从黄萱菁与邱锡鹏两位教授,是国内首个类ChatGPT大模型 MOSS 的主要研发者,长期研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模型体系。他在国际 AI 顶会发表论文十余篇,引用超 4200 次,是国内大模型技术路径的代表性青年科学家。
07.源语智能
院校:复旦大学
行业:场景大模型
源语智能成立于 2025 年,是一家以“场景大模型基础设施(Agent Infra)”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企业,专注于构建可控、低成本、可端侧运行的场景大模型系统。
公司已获得驰星创投、百咖金创投资。
创始人张奇教授是复旦 NLP 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深耕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与预训练模型体系,发表论文 200 余篇,著作《自然语言处理导论》《大规模语言模型:理论与实践》在业内具有标志性影响。
张奇自2003年进入复旦 NLP 实验室以来,经历了从统计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变迁;自2020年起,他作为 MOSS 大模型核心成员全面参与大模型研发,并推动“眸思(Mousi)”多模态模型与“听见世界”等落地项目。
张琦教授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并不陌生。2021年起他与荣耀、海康威视等企业开展合作,2023年推动复旦大学与企业的多项大模型落地项目。2024年主导开发支持全离线操作的知识问答平台"智工",实现私有化部署的知识检索系统。这次创办的源语智能选择以“场景化模型”为切入点,通过控制模型能力边界、降低推理成本。
08.复鞍智能
院校:复旦大学
行业:AI 计算物质 / 材料科学软件
2025年9月,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刘智攀团队正式发布 LASPAI 平台,并成立上海复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复旦科创深度孵化。LASPAI 是一个面向化学、材料与物理研究的 AI 计算物质研发平台,使科研人员无需深度依赖实验,即可在网页上模拟物质结构、能量与反应路径。
平台的核心引擎来自课题组积累20年的LASP软件,系统训练了600多万个元素周期表相关数据。在AI的加持下,研究人员只需输入分子式,10—20秒即可生成三维结构,快速筛选势能面,大幅降低实验试错成本。
刘智攀是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兼职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多年来致力于理论计算与软件方法开发。LASPAI 1.0 的“计算驱动未来”的工程化实践。随着算法、数据和产品形态不断迭代,平台有望成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大脑」与「桌面工具」,推动下一代材料和反应设计的突破。
今年5月,复鞍智能已获得复旦科创、复容投资等机构的种子轮融资。
09.相风科技
院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行业:AI 气象大模型
相风科技成立于 2025 年 2 月,是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孵化的气象 AI 企业,基于“风乌”气象大模型为能源、农业、航运、海洋与低空经济提供高精度预测服务。
公司已于2025年8月获得算丰信息数千万天使轮融资,估值突破亿元。
“风乌”是全球首个全尺度、全要素AI气象气候预报平台,可实现 1 年尺度预测,远超传统模式的40天上限,在极端天气预警、长期气候分析、快速推演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性。团队成员超过70%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来自上海 AI Lab、字节跳动与 Meta 等机构。
公司董事白磊为上海AI Lab青年科学家,博士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曾获 WAIC“云帆奖”,负责公司科学体系与技术方向。
公司在运营上采用“科学家顾问+创业团队执行”的协同模式,由张伟担任CEO,负责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与行业落地。张伟曾在网易公司担任主编、总监职务,也是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连续创业者。目前,相风科技的产品已应用于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
10.棋图智能
院校:滑铁卢大学
行业:AI游戏
棋图智能成立于 2025 年,是一家将 AI 技术与传统棋类融合的游戏智能化公司,聚焦军棋、象棋等复杂博弈游戏的拟人化 AI 系统,为国内棋牌游戏行业提供“更真实、更聪明”的智能对手。
首席科学家陈涛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终身教授、大数据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深度学习、复杂系统与跨领域 AI 应用研究。他将学术前沿与工程实践融合,为棋图智能提供系统性技术路线。
公司核心成员兼具 AI、博弈论与游戏系统开发经验,通过深度搜索、强化学习与策略建模构建高拟人度游戏 AI,提升竞技性与用户体验。棋图智能希望以技术重构棋牌游戏的玩法体系,为传统游戏行业提供新的增长曲线。
目前公司已经获得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毓道资产。
11.本智激活
院校:上海交通大学(IPADS)
行业:端侧原生 AI / 系统软件
本智激活成立于 2025 年 1 月,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IPADS) 研究所孵化的端侧原生 AI 公司,专注于构建软硬件协同的端侧 AI 全栈技术体系,解决隐私、延迟、成本与个性化等问题。
公司今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由云启资本领投,BV百度风投等跟投。
创始人糜泽羽为上交大副教授、博导,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上交大,长期研究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与端侧大模型,是全球开源社区影响力极高的 PowerInfer、SmallThinker 等项目的负责人。
随着用户数据向终端侧集中,本智激活提出“端侧原生”路线,通过系统级优化让大模型在手机、PC、IoT 等设备上高效运行,使个人数据在本地形成真正的 AI 助理能力。
12.宇生月伴
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行业:多模态交互
宇生月伴成立于 2025 年,是一家专注于情感语音交互的生成式模型公司,目标是打造具备情感理解、实时模仿与多角色对话能力的新一代听觉智能系统。
今年8月获得投资,由靖亚资本、小苗朗程领投,上海交大旗下机构菡源资产跟投。
创始人钱彦旻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教授、听觉认知与计算声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曾获吴文俊 AI 科技奖一等奖,在语音识别、音频生成、情感交互领域深耕多年。
联合创始人兼CEO梅杰是钱彦旻的同窗好友,曾成功创办多家科技、教育公司,具备深厚的产品化与市场化经验,负责推动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宇生月伴推出的“交交”情感大模型具备多人对话、方言理解、实时声音模仿与情感表达能力,为教育、陪伴、内容生产与智能终端提供新型听觉交互基座。公司希望打造“声音领域的 GPT”,推动情感智能在产业中的全面落地。
13.原集微
院校:复旦大学
行业:二维半导体 / 新型集成电路
原集微科技成立于2025年2月,是由复旦大学二维半导体团队发起的工程化平台公司,致力于推动二维半导体材料从实验室突破走向芯片级产业化。
公司已获得中科创星、司南园科、复容投资等数千万元种子轮及pre-A投资,并在浦东川沙建设8英寸工程工艺线。
创始人包文中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2015 年加入复旦大学,搭建了国内首条二维半导体专用试验线。
他与周鹏教授团队于今年4月在《Nature》上发表题为:A RISC-V 32-bit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研制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 32 位RISC-V微处理器“无极”,实现集成5900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创造了二维集成电路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验证记录。
二维半导体具备原子级厚度与高迁移率特性,是突破硅基工艺极限、进入亚1nm时代的关键材料。原集微成立的目标,是构建二维材料器件制造的“第一条产业化道路”,探索从材料沉积、器件加工到电路设计的全流程国产化。
14.光至达科
院校:中科院金属所 / GE 全球研发中心
行业:智能制造
光至达科成立于 2025 年,由武颖娜研究员领衔团队创办,专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智能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致力于通过智能制造手段提高国产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生产效率。
公司已于今年 9 月获得浦东资本投资。
武颖娜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所,曾在北海道大学与日本 NIMS 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加入GE全球研发中心,历任资深科学家、实验室经理与技术总监,并担任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负责人。她长期聚焦表面工程、增材制造、异常检测与自适应控制等技术,拥有从科研到产业化的丰富经验。
光至达科的核心团队来自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具备世界级航空制造工程背景。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检测技术提升航空发动机部件生产效率,助力国产化进程。
15.享熵生物
院校:华东理工大学 / 加州理工学院
行业:合成生物学
享熵生物成立于 2025 年,是一家专注于高端酶制剂与生物合成技术的创新企业,基于 AI 酶工程、细胞工厂与智能化发酵平台,为工业、食品、医药等产业提供绿色生产解决方案。
公司已获得一盏资本天使轮投资。
创始人刘想博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师从长江学者许建和教授及诺奖得主 Frances H. Arnold 教授,具备深厚的酶催化与定向进化研究背景。她曾在 DSM、Wilmar 等跨国集团负责工业酶技术开发,是国内少见兼具国际产业经验的合成生物学专家。
享熵生物构建了酶智能化改造平台、微生物细胞工厂与智能发酵系统三大技术体系,目标是用底层技术革新全球酶制剂产业,使其从依赖经验的“发现式研发”转向可预测、可设计的工程模式。
公司致力于将绿色酶催化技术作为工业升级的新引擎,为医药制造、食品加工与化工行业提供更高效率、低碳环保的生产路径。
16.微滔生物
院校:复旦大学
行业:体内 CAR-T / 细胞治疗
微滔生物由刘雅容博士创立,是一家专注于体内 CAR-T(In vivo CAR-T)疗法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聚焦解决传统 CAR-T 制备周期长、成本高、毒性强等行业难题,加速细胞治疗向“现货化”方向演进。
目前公司已获得启明创投、杏泽资本、顺禧基金等机构超亿元天使轮投资。
刘雅容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科学系,2015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长期从事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载体研发。在产业界,她曾任美国安进公司科学家,回国后担任恒润达生研发总监,主导多条CAR-T管线研发,拥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
2019 年,她创立沙砾生物,专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是国内最早聚焦泛实体瘤细胞治疗的企业之一。沙砾生物迄今已累计获得7轮融资,包括经纬创投、君实生物、前海母基金等知名机构。今年10月,公司再获顺禧基金、正心谷资本、华睿投资等机构超6亿元C轮融资。
微滔生物则是沙砾生物在技术体系成熟后的战略分拆,聚焦更具突破性、也更具产业颠覆性的in vivo CAR-T赛道,以更高的研发效率和更轻量的制造模式推动细胞治疗的大规模普及。
17.生寰未来
院校:复旦大学
行业:AI+分子设计 / 生物制造
生寰未来成立于2025年,是一家由复旦大学医学博士陈藤创立的AI驱动分子设计与生物制造企业,重点聚焦以“酶蛋白”为核心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构建新一代分子设计智能研发平台,为工业酶、生物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日化等行业提供创新型蛋白产品。
今年9月生寰未来获得兹捷股权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创始人陈藤拥有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华山医院完成博士后研究,长期深耕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交叉方向。在蛋白质设计、脑机接口等方向取得突破,在 PNAS 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在前段时间的一次公开活动中,陈藤展示了 AI 如何重塑蛋白质设计范式:从传统依赖实验的定向进化与理性设计,跃迁至高效的 AI 生成式设计,使蛋白质在食品工业(如甜味剂优化)、医美材料(如胶原蛋白)、日化酶制剂等更广泛场景中实现创新。
生寰未来正以 AI 为核心构建“分子设计—实验验证—规模化制造”的闭环体系,推动生物制造迈向更高的效率与更低的成本。
18.柒色莲生物
院校: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行业:iPSC 细胞治疗 / 再生医学
柒色莲生物成立于 2025 年 4 月,是一家专注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平台型生物科技企业,致力于推动细胞治疗、再生医学与抗衰老领域的产业化突破。公司以标准化、规模化的 iPSC 平台为核心,布局临床级细胞生产、药物筛选模型构建及多场景应用开发。
公司已获得百奥维达天使轮投资。
创始人汪会兵博士拥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从事细胞生物学博士后研究,是国内较早专注iPSC技术体系构建的科学家之一。他长期聚焦细胞重编程机理、临床级iPSC制备与质量控制,具备干细胞科研与产业化双重经验。
汪会兵在海外科研期间关注到 iPSC 在抗衰老、细胞替代治疗、类器官模型等领域的前沿探索,回国后,他选择以产业化为路径推动技术落地。2025 年创立柒色莲生物后,团队迅速搭建符合GMP级标准的细胞平台,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编程体系与细胞分化工艺,以更低成本、更高一致性的细胞产品服务药企、医疗机构与科研伙伴。
柒色莲生物希望通过建立底层标准,将iPSC从科研范式推向可规模化的产业解决方案,推动细胞技术在抗衰老、退行性疾病治疗与精准医学上的大规模应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