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数字人公司,冲刺上市。
10月31日,硅基智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这是一家在国内AI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公司。过去几年,它不仅完成了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腾讯等头部机构,也成为了国内收入规模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数字人智能体服务商。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6.55亿元,占据中国数字人市场32.2%的份额。
作为国内少数几家进入上市流程的AI应用公司,硅基智能的招股书提供了一个少见的窗口,让外界得以窥见“AI商业化”在中国的真实样貌。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家最“纯正”的AI应用概念股。
01一个客户,撑起了90%的收入增长
数字人,可能是AI在B端落地速度最快、商业化路径最清晰的应用方向之一。
按照应用形态的不同,数字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语音数字人和视频数字人。
前者最典型的场景是AI客服,目前主要服务于金融、电信和公共服务行业。这些领域交互量大、需求标准化程度高,是自动化替代的首选。
后者则侧重“形象”和“声音”的定制,用于生产口播类内容。在国内,这类数字人也被企业用于电商直播、内容生成,作为虚拟主播出现在不同平台上,承担低成本、高频次的信息输出。
在这两个方向上,国外已经跑出了多家独角兽公司。语音数字人领域,AI客服公司 Decagon最新估值为15亿美元;在视频数字人领域,英国的 Synthesia 在2025年完成2亿美元融资后,估值达到40亿美元。
而硅基智能,就是国内收入规模最大的数字人公司。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算,硅基智能在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的份额为32.2%,排名第一,在全球市场中位列第二。截至目前,公司已向电信、金融、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交付超过8万个“硅基劳动力”。
硅基智能的产品主要分为三类:语音数字人、视频数字人和数字人直播。
这些服务通过两种方式售出:项目制和产品化。项目制主要面向大客户,收取一次性授权费、定制开发费和后续维护费;产品化模式则服务中小企业,收费方式更灵活,支持订阅制,也支持按使用量计费。
从收入上说,得益于AI浪潮,硅基智能在过去几年里的业绩增长足够亮眼。
2022年到2024年,硅基智能的收入分别为2.28亿元、5.31亿元和6.55亿元,两年时间增长了187%。
看上去,这个业绩增长,好像还不错。但拆开来看,这个增长其实大有“说法”。
招股书显示,硅基智能的大部分收入增长来自于大客户。2022年,公司来自大客户的收入为1.92亿元,到2024年已经上升到6.36亿元,收入占比也从86.1%进一步提升至97%。
服务大客户模式本身没问题,但问题是,这些收入大部分都来自同一个客户。尽管招股书没有点名,但从成立时间、注册资本和总部位置等描述来看,基本可以确认是中国联通。
可以说,中国联通在过去两年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了硅基智能的业绩增长。
2022年,联通为硅基智能贡献了3,690万元收入;2023年,这一数字跃升至1.95亿元;2024年,再次增长到4.22亿元——三年翻了10倍。
这是什么概念?从2022年到2024年,硅基智能的收入总共才增长了4.27亿元,其中联通一个客户就贡献了3.85亿元,占硅基智能这两年收入增长的90%。截至2024年底,联通占硅基智能收入占比达到了64.4%。
如果硅基智能这次顺利IPO,联通无疑居功至伟。当然,这还不是这家中国最大数字人公司故事的全部。
02头部AI应用公司,跑不通规模化路径
你可能会有个疑问,这两年国内AI热度不断,为什么硅基智能没有去拓展更多客户,反而要高度依赖中国联通?
实际上,它尝试过,而且还花了很大力气。
为了扩大产品销售,硅基智能在2023年引入分销模式,通过渠道商推广标准化的数字人解决方案。当年,公司分销商数量从2家增长到251家。
但仅一年后,这一策略便告一段落。2024年,公司开始主动收缩渠道,年底分销商数量降至157家,减少超过三成。
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未来公司打算战略性聚焦大客户,减少对资质不佳客户的投入”。
为什么一项看上去合理的拓展策略只坚持了一年?原因很简单:中小客户价值有限,且留存率太低。
这个答案,其实可以从硅基智能的招股书里看得很清楚。如果扣除来自联通的收入,硅基智能在2024年的收入为2.33亿元,服务客户679个,意味着平均每个客户贡献收入约35万元。
听起来不低,但问题在于:硅基智能在这一客户群体上的平均获客成本是18.4万元。也就是说,公司赚到的每100元收入,有一半花在获客上。
获客成本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更大的难处在于,这些客户续约率极低。
2023年,硅基智能服务客户1009个,其中890个是新客户;到了2024年,新增客户461个,但总客户数却降到了680个。换句话说,只有219个老客户是续约的,老客户留存率仅21.7%。
这意味着,在中小客户身上,公司不仅赚不到钱,甚至可能亏钱。
2024年,硅基智能整体毛利率为34.3%。这就相当于,公司花52元获取一个客户,从他那里赚回100元收入,最终毛利润只有34元,不仅覆盖不了获客成本,这个客户明年还有将近80%的概率不会再续约。
硅基智能尝试过To B软件行业常用的规模打法,但很快就发现:在数字人这个阶段,真正能赚到钱的,还是那一批头部客户。
聚焦大客户,既是硅基智能的主动选择,但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无奈。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增长高度依赖个别客户,公司对价格几乎没有议价空间。
2025年上半年,硅基智能的收入为3.26亿元,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1%。与此同时,毛利率持续下滑。从2023年的45.8%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1.6%。
公司在招股书中的解释是,主动调低了产品价格,将规模效应让利给客户;另外,为了推动大型客户的持续合作,公司也提供了更多折扣条款。
这也反映到了公司过去两年的盈利能力上。过去两年,虽然公司收入增长明显,但盈利能力始终不稳。2024年,公司经调整后的亏损为540万元;直到2025年上半年,才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60万元。
回过头来看,硅基智能的招股书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即便站在“AI+软件服务”的热门赛道上,一家年收入超过6亿元的头部公司,要想真正赚到钱,仍然不容易。
03总结
硅基智能的困境,其实映射出两个更广泛的问题。
第一,大多数中国企业在采购AI产品时,仍更倾向为“结果”而非“能力”付费。
换句话说,客户更愿意为明确的KPI或交付效果买单,而不是抽象的技术能力。数字人作为一项尚处在产品打磨期的技术,其体验仍不够稳定,价值转化路径模糊,很难在财务决策层面形成清晰的投资回报模型。
第二,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更普遍的趋势:AI产品在To B市场面临着和SaaS企业类似的结构性难题。
小企业没预算,动辄几万的产品价格超出其承受能力;大企业虽然愿意花钱,但几乎所有项目都要求深度定制,周期长、议价强、服务重,最终利润被反复压缩。
两端都不好做。一端是服务中小客户,获客成本高、留存率低、生命周期短;另一端是押注大客户,交付成本高、项目不可复制,无法形成标准化产品路径。
这些问题并不新鲜,但在AI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新赛道里,依然没有找到通解。而硅基智能只是比大多数公司更早走到了这一步,更早遇到了这些问题,也更早暴露了这条路径的真实难度。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