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退烧、Rokid画饼,扒开这个行业的残酷真相

亿欧网   |   王圆磊,编辑丨刘   欢
2025-07-15 14:50:15  分钟 13    阅读需  3679 字数 

繁荣之下,泡沫已现

小米AI眼镜,用实力为行业表演了一次“天地板”!

先有“24小时突破1万台”,后是“72小时接近5万台”,放眼智能眼镜行业,其增长速度都相当炸裂。

从营销层面看,小米是极其成功的。笔者身边一位发烧友,在发布会当天便下单了2999元的彩色电致变色版,收到产品后才发现不支持近视配镜,无奈转手送给了朋友。

但就在外界沉浸在兴奋之中时,“退货率或达40%”如一记重锤,撕开了智能眼镜行业的遮羞布——居高不下的退货率。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家网红品牌Rokid似乎已陷入交付困境,在网络上遭到了用户的口诛笔伐,可谓负面缠身。

无论是实力派选手小米,还是创业先锋Rokid,在一定程度上,这两家公司都可视为智能眼镜行业的风向标,代表着智能眼镜可能达到的发展高度。

但很遗憾,如今的尴尬局面无不说明,智能眼镜还差火候,行业奇点可能远未到来。

小米AI眼镜“天地板”揭开残酷的行业B面

6月26日是特殊的一天。当晚,“全村的希望”小米AI眼镜正式亮相,雷军亲自为其站台,官方称之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也是“战略级新品”。

随后,激增的销量得以证明,小米AI眼镜果然不负众望,仅在京东平台,24小时之内小米AI眼镜销量就已突破1万台。至7月1日下午时,京东平台销量已达到2万以上。截止发稿,小米AI眼镜仅在京东销量就已超过3万台。数据相当亮眼。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随着用户反馈、开箱测评信息的增多,紧接着,小米AI眼镜的口碑开始逐渐分化。

雷军在小红书平台发布佩戴智能眼镜的视频后,有粉丝在评论区吐槽称,“小米眼镜出来第二天,就去线下店试了,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太大了,不适合小脸的人……”“传输文件和录像一样耗电”“这个边框太厚重了,女生戴显得呆呆的”“所有视频、照片、录音文件都需要先导入APP才能删除,不能直接在眼镜中删除”,还有人疑问,“眼镜戴着夹头,而且配近视镜怎么这么不方便”“确定电池能续航1整天吗”“会不会带久了,度数变高了”等等。在一片质疑之际,销量增速也在逐渐放缓。

7月6日晚间,有自媒体爆料,综合各大电商平台数据,估测小米AI眼镜抖音平台的退货率或达40%。

亿欧向行业头部某两家厂商求证,对方均表示,“基本属实”。

短短数日之间,小米AI眼镜的境遇仿佛坐上了过山车。

两位行业从业者向亿欧透露,“从行业来看,40%的退货率并不算高,甚至可以说表现‘优秀’。”更精确来说,是小米AI眼镜将智能眼镜行业退货率极高的现状推上了台前。

有从业者向亿欧表示,“有些智能眼镜品牌的退货率甚至高达60%以上,做得好的退货率也有40%。”

在咸鱼上,二手智能眼镜随处可见,其中不乏华为、雷鸟创新、李未可科技、影目科技、界环等知名品牌,用户的吐槽不绝于耳。

一位资深从业者告诉亿欧,智能眼镜的退货率平均普遍在50%左右,这也是当前行业的现状。

综合来看,亿欧认为,智能眼镜退货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产品尚不成熟,各大品牌产品在拍摄、翻译、AI能力、佩戴舒适度、用户使用习惯等诸多个层面,普遍槽点较多,远未达到实用的水准。

二是当AI眼镜无法成为生产力工具时,消费者便更倾向于满足情绪价值,因此对AI眼镜的态度仍以尝鲜为主。满足好奇心之后,自然会选择退货。

事实上,不管是从过往,还是当下来看,AI眼镜行业发展的确“一路坎坷”。除了在消费端仍需教育市场外,生产端的交付困难也是一大困境。

Rokid遭群嘲“杭州第七龙”陷交付泥潭?

高峰和谷底,往往在一瞬之间。

今年2月,Rokid凭借创始人祝铭明的一段演讲一炮而红,迅速成为智能眼镜行业的“当红炸子鸡”,于是大量媒体顺势将Rokid增补成了“杭州第七小龙”。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第七龙”的近况似乎并不乐观。

今年5月14日,Rokid在官微发布“Rokid Glasses预约与发货说明”称,其发货顺序为:首先是购买过9.9元先锋F码的用户,其次是在任何平台的官方店铺参加9.9元预约活动的用户,最后是在任何平台的官方店铺参加0元、0.01元、1元预约活动的用户。

其中,将会在6月下旬,面向F码用户优先出货。(编者注:F码即先锋优惠码用户,是2024年11月在官方商城预约Rokid Glasses的首批用户)

6月19日,Rokid在官微再次预告,将于6月25日上午10点,Rokid Glasses开启F码全款支付通道,先锋F码用户可扫码兑换购买,F码可抵用200元。并介绍称,6月底按照付全款顺序发货。

6月24日,Rokid和蓝思科技联合开发的Rokid Glasses下线。业内对Rokid Glasses相当期待,官方称其为“全球首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眼镜”,并介绍已拥有“25万台全球预售订单”。

6月30日,据自媒体“AR圈”消息,Rokid已于6月29日从杭州开始发货,距离杭州较近地区的用户已收到Rokid Glasses。

不过,亿欧了解到,截至7月11日,还有相当部分的先锋F码用户并未收到产品。而此时距离6月30日已经过去超过10天,与早期承诺的“6月下旬”更是相差更长时间。如果以当前的快递速度来看,如果能正常发货,这个时间足以送达全国各地。

“AR圈”报道称,Rokid创始人祝铭明表示,“首批F码用户的发货工作已于29日全面启动,而预订用户(F码活动后预订产品的用户)则可于7月15日完成订单支付,预计7月底陆续收到产品。”

通俗理解,在F码活动之后预订,但在7月15日之前完成支付,则能在7月底陆续收到产品。但就当前来看,祝铭明所谓的“7月底陆续收到产品”,可能较难实现。官方客服的回复是个间接佐证。

7月8日,有疑似F码用户在社群晒出与Rokid客服的聊天记录,用户询问“什么时候能发,说的六月底”,对此,客服回应称“无法保证”“会催促的”,但并未明确发货时间。

7月11日,有用户再次晒出沟通记录,面对用户“15号之前能发完?”的询问,客服回应称:“不能保证呢”。据此估测,就连优先级最高的F码用户也无法保证全部顺利发货。或者至少可以判断,Rokid Glasses的交付速度相当缓慢。

在一些社群,消费者已经开启了群嘲模式:“你们下Rokid的APP了吗?UI设计有点儿一言难尽啊,随便找个实习生设计的水平也就那样了”“你说这是2010年的APP界面都不为过”“乐奇依旧没发货(编者注:7月7日)”“我的也还是没发(编者注:7月7日)”“我已经发视频喷过了”“喷也发不出来”等等。

7月11日,亿欧在Rokid京东自营旗舰店发现,Rokid Glasses详情页显示,Rokid Glasses将于2025年Q3年度开启正式购买和发货。也即是说,全面开启购买和发货的时间会更晚,而这个时间与下线时间相比,可谓相当漫长。

图片

如今虽贵为行业头部品牌,Rokid依然面临着交付难题。有网友评价Rokid,“凭运气增补为杭州七小龙,凭实力拖了杭州的后腿”。

一位行业投资人向亿欧透露,“Rokid最近两轮融资,其实都是政府招商引资及战略布局的诉求。要真要是像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那样实实在在的‘火’,市场化VC不可能无动于衷”。

退货多、交付难,AI眼镜的烧钱游戏还要熬多久?

一家是实力强大的科技巨头,一家是领先的创业公司,两家企业都在同一个赛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Bug。从这两者说开去,让人禁不住疑问,智能眼镜行业“难道还得再熬一熬”?

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小米一度被视为智能眼镜行业最有实力的“鲶鱼”型玩家,凭借极强的供应链、渠道、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成为智能眼镜赛道的最大变量。

此前,就有从业者向亿欧介绍称,“如果小米做不成AI眼镜,那么其他企业更没可能。”言外之意,小米就是“全村的希望”。

在小米AI眼镜发布之前,行业翘首以盼,都一度认为小米在技术上的“突破”可以扭转智能眼镜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危机”。

但遗憾的是,小米首款AI眼镜依然上演了“高开低走”的戏码。

如果说小米是生态型企业的代表,那么Rokid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典型。

自2014年成立以来,Rokid先后完成13轮融资,其背后站着IDG、淡马锡、线性资本、海通证券等一众资方。也可以说,Rokid凭借“智能眼镜”这一性感概念,在行业不断穿越周期过程中,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有人说,Rokid就是一家用大量资金堆起来的创业公司,也有人说Rokid一直在靠融资续命。

无论如何,在过去几年中,Rokid在技术研发上确实还引领着行业,也算是行业的风向标之一。Rokid当下面临的现状,也并非其独有,而是整个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现状已经很明晰,当下的智能眼镜行业,一头是各大厂商供应困难,一头是用户试完就退货。两者叠加,让智能眼镜厂商的处境愈发艰难。与此同时,资本还有多少耐心能持续为企业输血,来尽力维持这场短期看不到“黎明”的战争?这依然有待商榷。

2024年Q4以来,智能眼镜行业如脱缰之马,各大选手频繁推新,隔三差五就有新品面世,一时间行业百花齐放,让人眼花缭乱,业内一度以为智能眼镜的“春天”真的到了。据亿欧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至少已涌现56款新品。

不过问题是,市场看似风风火火,但产品和技术却并不成熟,这导致的结果便是用户的好感被逐渐消耗殆尽,用户与厂商之间的信任逐渐崩塌。这才是让行业“最担忧的事情”。

尤其对于Rokid来说压力更大,头顶着“杭州第七小龙”的光环,早已不是单纯的创业公司,而是承载着外界对杭州新一代创业企业的认可。如果Rokid无法实现承诺,尽快顺利解决产品交付问题,那么外界对杭州“这条龙”势必会产生更多质疑。

智能眼镜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可谓“旁观容易实战难”。过去一段时间,不乏有众多创业公司跨界智能眼镜,但最终批评如潮,几近销声匿迹。

回头看,对于智能眼镜企业而言,放慢脚步,打磨产品,对产品多一分敬畏之心,或许才是正道。


网站编辑: 郭靖
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