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重要性已经非常明确,没有科学的发展,世界不可能像今天这样。”2025年7月8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上如是表示。
在他看来,未来论坛创建科学大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自2016年1月17日杨振宁正式宣布“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以来,《自然》杂志也将其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39位科学家已获未来科学大奖
十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已为39位科学家颁奖,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表彰他们在中国做出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作为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尽管今天有很多企业家楷模,但依然需要更多科学家的楷模。“作为一个投资人,我认为科学家楷模必须具备一定的远见和责任感,并作出更多贡献。无论是资金层面还是资源层面,去推动一些科学前沿的发展。”
对于这种推动,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之一的李飞飞感叹称:“这种对于科学的探索和创新,是孜孜不倦、勇敢的,甚至是寂寞的。”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评价说:“有种说法是‘以始为终’,也许在100年后,比起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更渴望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也认为,未来科学大奖的背后其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启蒙,应该像血脉一样传承下去。“这就意味着未来科学大奖不是一刹那的嘉奖,而是一个时代甚至是若干个时代的嘉奖。”
量子计算、室温超导……成未来20年、50年最具颠覆性科学变革
作为聚焦“未来科学”的大奖,未来20年、5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是什么?量子计算、室温超导,以及个人兴趣,成为科学大咖提及的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教授认为,通用量子计算机是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因为半导体是传奇的未来,人工智能是生机勃勃的现在,那么量子计算则是不可避免的未来。”
在丁洪教授看来,未来50 年则要聚焦 AI for Science。在科研设施方面,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紧密相连,可用于调控拓扑能带、验证高温超导机理等。同时,大科学装置产生海量数据,借助 AI 挖掘,有望推翻现有理论或发现全新物理规律,推动科学不断进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则表示,向自然界学习,发展了目前最妙的理论“量子力学”;向大脑学习,目前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人工智能”。未来20年,人类文明的关键将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融合。
“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相对更具优势,但未来可能会走向光与超导相结合的技术路径。”潘建伟进一步分享道,至于未来 50 年,年轻人应选择自己热爱且能吸引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持之以恒。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教授的答案则是:受控核聚变的实现。“如果实现,这将会永久性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未来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强大支撑。”
在谈及未来 50 年的科学变革时,薛其坤教授指出,室温超导若能实现,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重大变革。他指出,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和算力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学科交叉至关重要,“More is different”的理念值得倡导。他鼓励年轻人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神奇的自然界,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任陈仙辉教授称,现在有三大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支撑这些技术发展的核心关键材料将是未来 20 年引发人类变革的重要力量。
同样,陈仙辉也谈到了室温超导。认为未来50 年内,室温超导的实现将带来诸多领域的突破,如医疗磁共振、量子计算冷却等成本瓶颈将被打破。在超导应用方面,液氮温区超导应用广泛,铁基超导体具有优异特性。
而在陈仙辉的眼中,未来,优秀的科学家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考等品质,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坚持探索重大科学问题。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