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奶皮子糖葫芦,“塌房”了?

红餐网   |   钱俊,编辑:方圆
2025-11-06 15:23:30  分钟 7    阅读需  1950 字数 

线下长龙,线上刷屏,奶皮子糖葫芦成为顶流?

“第一批奶皮子糖葫芦受害者现身。”

4日,一条关于奶皮子糖葫芦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有网友称,自己因为痴迷奶皮子糖葫芦,每天下班都要买几串来解馋。然而吃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脸色越来越差,去医院后才发现,是糖分摄入超标引发了皮肤糖化反应。

实际上,“迷上”奶皮子糖葫芦的不止这位网友,由这串糖葫芦引起的风潮,在这条热搜之前,已经席卷全国各地。

“工作日下午都要排一个半小时的队,这奶皮子冰糖葫芦我总算是吃上了。”

近段时间,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出打卡奶皮子冰糖葫芦的经历,这款在传统糖葫芦基础上,裹了一层奶皮的小吃,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掀起排队热潮,价格也被黄牛炒到200元。

从几块钱一串的街头小吃到如今的“天价网红”,奶皮子糖葫芦凭啥?

01.披上奶皮子的冰糖葫芦,排起长龙,卖出“天价”

从外形上看,奶皮子冰糖葫芦不过是在传统冰糖葫芦的糖壳之外,裹上一至两层奶皮。部分产品还会撒上脆香米,以增强口感的层次。但就是这么一个小改动,让这款经典街头小吃在线上线下双双引爆。

上海一家售卖冰糖葫芦的门店在上月推出该产品后,迅速走红。据网友反映,由于奶皮子糖葫芦热卖,店外连续多天排起20多米的长队,周末高峰期排队时长甚至超过2小时。有消费者在大众点评页面晒出自己的经历:“即便是工作日的中午也花了70分钟排队才买上。”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不止上海,类似的景象在北京、杭州、南京等多地“上演”。

一些门店由于原料告急而提前收摊或暂停营业,部分门店则通过线上取号、每人限购一串等策略,试图缓解排队压力、维持运营秩序。

线下爆火也推高了奶皮子冰糖葫芦的价格。

据了解,上海一家店铺曾将奶皮子冰糖葫芦线上售价调至98元/串,线下则为49元/串,店主回应媒体时坦言,这是因为生意火爆,供不应求。

商家主动调价之外,“黄牛”们的代排、代购则将奶皮子糖葫芦推向了“天价”。

以上海一家网红店为例,其售卖的晴王冷萃奶皮子和草莓冷萃奶皮子最受欢迎,代购们闻风而动,大量代购代排单子在二手平台涌现,原本单价为20元/一串的冰糖葫芦,从黄牛手上购买,平均每串需要加价20-50元不等。

此外,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的热门店铺同样被大批黄牛盯上。在南京,有消费者表示,黄牛报价高达100元/根,但碍于自己实在太馋,最后难抵诱惑和朋友拼单高价“拿下”。

火爆排队和夸张的价格,也让线上的讨论度居高不下。

在抖音,奶皮子糖葫芦的话题播放量已经突破6亿次。小红书上,同一话题也累计1.2亿浏览。博主们咬开酥脆糖衣和奶皮的“声画诱惑”,配合鲜艳水果的视觉冲击,不断激发观众食欲与好奇。

据红餐网了解,由于奶皮子冰糖葫芦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店家持续入局,有专营奶皮子的线上店铺直言,受奶皮子冰糖葫芦的走红影响,店铺近日出现了爆单,需要安排工人加班,导致价格有所上涨。

一串小小的糖葫芦,就这样在线上和线下的反复共振中,被推向了流量的顶峰。

02.为何偏偏是奶皮子冰糖葫芦?

奶皮子冰糖葫芦的爆火,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奶皮子早已不是“新人”。在“攻占”冰糖葫芦之前,它已在茶饮和乳品赛道完成了市场教育,圈粉不少。

例如早在2024年,老字号紫光园就凭借奶皮子酸奶出圈,今年春节期间,单日总销量最高达40万杯。又比如瑞幸咖啡在今年秋天就推出了“奶皮子拿铁”,成功将这一风味植入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场景。与此同时,超市中售卖的预包装奶皮子酸奶也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这一切,都为奶皮子积累了足够的品类认知和接受度,当商家将这种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标签与冰糖葫芦融合时,这种创新非但不突兀,反而顺理成章让人乐于接受。

“奶皮子冰糖葫芦”走红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精准击中了当下消费者的情绪价值。

当一串几块钱的街头小吃,升级为个头爆满、糖壳晶莹、奶香浓郁的“精致甜品”,它所承载的早已不止于饱腹和味觉满足的功能,而是一种社交资本和情感体验。从下定决心排队购买,到手捧糖葫芦拍照分享,产品本身成了道具,它承载的仪式感、情绪价值和身份认同,才是真正的卖点。

而回归产品本质,它成功的核心还在于精准拿捏了“微创新”的尺度。

传统冰糖葫芦基本以山楂、草莓为原料,口感多集中在脆糖壳加上酸甜果肉的组合上,而奶皮子的加入则增加了一种绵密的口感层次。一些商家还会撒上脆香米,果肉中间又夹带酸奶馅,进一步提升了口味体验。这种小创新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既保留了糖葫芦的国民记忆点,又做出了新鲜感,自然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与喜爱,最后成功破圈。

不过,作为一款季节属性较强的单品,奶皮子冰糖葫芦的热度究竟会持续多久呢?

“太腻了”“难吃”“太贵”“不值得排这么久的队”,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和不同店铺点评页下,部分消费者在尝鲜后留下了不一样的声音,热度过后,许多商家无法留住顾客。

纵观近年来的网红单品,从脏脏包到一米长糖葫芦,多数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这也意味着当“网红”标签逐渐淡化,想要支撑门店继续生存和增长,终究要回归到复购率和产品力。

下一次引爆市场的“爆款”会是什么尚不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读懂这届年轻人为情绪价值买单的逻辑、将短暂流量转化为扎实的复购,才能让“网红”真正长红,这也将是这串奶皮子糖葫芦带给行业最有价值的启示。


网站编辑: 郭靖
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