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估值10亿美金到被迫卖公司,它用了2年

小饭桌   |   李玉鹏
2025-11-19 14:17:03  分钟 17    阅读需  4878 字数 

这场由代码堆砌的温情幻梦的破裂,远非一句“技术不成熟”所能概括,起伏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乎人性需求、商业本质与资本逻辑的残酷试炼。

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寄托,那么AI陪伴,就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

它从科幻走入现实,最初是简单的聊天机器人,随后在算法与大数据的浪潮中迅速进化,逐渐能够模仿人类的语气、记忆互动的细节,直至扮演特定的角色,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陪伴、理解与想象的需求。也因此,两年前,AI陪伴产品在资本与用户的双重加持下站上风口。

行业领头羊Character.AI估值一度冲破10亿美元,Minimax旗下的Talkie年营收曾达到7000万美元,成为中国AI出海的现象级黑马,阅文孵化的“筑梦岛”凭借内容生态优势迅速积累500万用户,融资千万美元。

一条围绕“技术驱动情感”展开的千亿级赛道仿佛近在眼前。

然而,这场由代码堆砌的温情幻梦破灭的比想象中更快,当下,昔日备受追捧的Character.AI核心团队解散并寻求出售,一度风靡海外市场的Talkie因内容安全问题被举报下架,曾被寄予厚望的筑梦岛因低俗擦边被约谈整改……

目光再转到最近一款名叫Bro的产品,先是在10月底上架拿到美国 App Store 总榜第八、应用榜第六、生活类榜单第一的亮眼成绩,但几天时间,情况陡变,断崖式扑街,其直接荣登应用下降最快榜第三。

1、明星产品抛物线式的发展轨迹

作为AI陪伴应用领域的开拓者,Character.AI由前谷歌研究员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在2021年创立。他们的愿景是打造一个能与任何虚构或历史人物AI化身自由对话的平台,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情感陪伴与想象需求。

Character.AI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引爆全球:移动版上线首周下载量便突破170万次,风头甚至一度盖过如日中天的ChatGPT。在它的巅峰时期月活用户超过2000万,用户们每天会花上两个小时沉浸在与AI的对话中。

资本也迅速涌入。2023年3月,Character.AI完成1.5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飙升至10亿美元,跻身AI应用赛道的“独角兽”。

然而它的高光未能维持太久,公司陷入双重危机:一方面是商业,昂贵的模型算力每月吞噬着数百万美元,而有限的订阅收入完全无法填补这个窟窿,导致现金流持续承压;另一方面是监管,平台因被指控“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内容”而面临诉讼与调查。

更致命的是,去年8月公司遭遇了来自谷歌的“反向人才收购”,注意不是买公司而是买人:两位创始人连同一帮技术骨干直接被谷歌“打包买走”。

这对Character.AI来说无异于被抽走了“大脑和引擎”,技术路线被迫中断,只能放弃自研模型,转向开源替代方案。

为了挽救危局,公司在今年6月请来了前Meta高管Karandeep Anand担任CEO,但他似乎也很难力挽狂澜。

截至目前,Character.AI已经深陷泥潭。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这家公司正在急切地寻求出售或新一轮融资,然而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未解的监管风险让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Character.AI的困境并非个例,视角回到国内,Glow、Talkie和星野均出自MiniMax之手。

早在2022年ChatGPT面世的前一个月,MiniMax就在国内上线了Glow进行试水,在当时它凭借与AI角色互动的新颖玩法迅速积累起数百万用户。

然而好景不长,2023年3月,Glow因涉及隐私和敏感内容问题遭到举报被下架。当然,对于MiniMax而言,Glow更大的意义在于验证了市场对AI陪伴类产品的巨大需求,同时积累了宝贵的早期用户和数据。

随后,MiniMax开始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并在2023年6月迅速推出Talkie。

Talkie在Glow基础上强化了多模态交互和更深度的角色创建系统,带来更沉浸的体验,借助深度自定义角色以及创新的“聊天+抽卡”游戏化机制,形成了独特的用户粘性,下载量甚至能与老大哥Character.AI平起平坐,一度成为现象级应用持续霸榜,月活达1100万,用户体量接近它的六成。

眼见Talkie在海外大获成功,MiniMax“出口转内销”,于2023年9月推出了“Talkie国内版”星野,它在复刻Talkie的核心玩法的同时还根据国内用户的偏好进行了优化,还增加了更多本土化的社交功能,月活一度达到512万,登上国内AI陪伴应用榜首。

然而,这类主打情感陪伴的AI应用始终难以摆脱内容安全与合规的“原罪”。

与Glow的命运类似,2024年底Talkie因内容合规问题相继在日本和美国的应用商店下架,虽然官方回应称“暂时下架”,但流量入口几乎冰封。经过近半年的整改,Talkie直到今年6月才重新上架,用户体验已大不如从前。

与此同时,国内的星野也因严格的合规审查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加之国内AI陪伴赛道竞争激烈,星野的发展历程未能复现Talkie在海外的辉煌。今年10月,星野还因版权争议和内容整改被下架,随即引发“跑路”猜测,运营团队虽紧急辟谣,但未明确恢复时间。

MiniMax旗下三款产品的遭遇也反应出AI陪伴赛道普遍的生存挑战:在监管压力与用户需求间寻找脆弱的平衡点。

如果说Character.AI和MiniMax代表了打造“虚拟角色”的通用陪伴路径,那么小冰公司的X Eva则探索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路径:用AI直接克隆真人,但这条路同样充满荆棘。

X Eva利用AI克隆技术为网红、大V们打造数字分身,让粉丝能与一个“虚拟偶像”进行互动。在2023年6月上线后它迅速吸引了百万名创作者入驻,其中不乏全网粉丝超50万的头部大V,一时间风光无两。

然而问题也逐渐浮现,首先是技术和体验的瓶颈,AI克隆人存在逻辑混乱、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视频通话时的形象显得僵硬,文字聊天也时常陷入模式化的说教,没能实现真正有温度的情感连接。

此外,不清晰的商业模式和难以平衡的投入产出也持续消耗着项目的生命力。最终,在今年的这波“关停潮”中X Eva也未能幸免,10月中旬关闭了充值通道和新用户注册渠道。

拥有强大IP和内容支持的筑梦岛曾被视为AI陪伴赛道的有力竞争者,而它的兴衰历程再次证明在这个行业中内容合规是比技术和资源更为致命的生死线。

筑梦岛于2023年8月发布,由阅文集团旗下的女频网文平台潇湘书院孵化,致力于为年轻女性用户打造沉浸式陪伴。凭借新颖的模式和阅文强大的IP与内容支持,筑梦岛迅速吸引了市场目光。

今年1月,筑梦岛宣布开启独立运营,并成功完成了由商汤国香资本、阅文集团等投资的超1000万美元融资。彼时,筑梦岛已拥有近500万注册用户。

然而,危机早已埋藏。因在实际运行中并未有效限制AI角色的聊天尺度,筑梦岛被约谈,并被要求立即下架整改并健全AI生成合成内容的审核机制。

尽管内容合规是生命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决定命运。监管与商业化的双重夹击下,背景雄厚的产品也难以独善其身。

冒泡鸭则源自国内大模型公司阶跃星辰,在2023年4月推出后迅速积累起一批种子用户。而后,面对星野这样的对手冒泡鸭并未能展现出足够差异化的优势来吸引用户。

对于阶跃星辰这样一家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初创公司而言,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取舍:一边是需要持续烧钱且前景不明朗的C端陪伴应用,另一边是代表技术未来、更具战略价值的多模态大模型研发。

公司的选择决定了冒泡鸭的命运。去年年底,阶跃星辰停止了对冒泡鸭的大规模投入,原团队被合并至公司其他的产品线(阶跃AI),冒泡鸭仅保留部分员工进行基础运维;今年9月,正式发布关停通知,冒泡鸭下架停服。一名阶跃星辰的员工感慨“不要在已有头部玩家的领域参与竞争。”这句话或许正是冒泡鸭故事的最佳注脚。

还有Soul旗下的异世界回响。作为Soul展出的三大AI场景之一,异世界回响在2023年10月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开局颇具亮点,但它最终未能摆脱行业困境。今年9月,因商业化困难、技术瓶颈与付费模式等问题,异世界回响关停,意味着Soul在AI社交独立应用上的探索暂告一段落。

上述提到的星野、筑梦岛、冒泡鸭、异世界回响等多少有些大厂背景,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专门开发AI陪伴应用的初创企业,它们的产品包括Lumi、Dot、奶糖AI、星物语、梦巢幻语等等也都在今年的“关停潮”中陆续停运。

这场由代码堆砌的温情幻梦的破碎,远非一句“技术不成熟”所能概括,它们跌落神坛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乎人性需求、商业本质与资本逻辑的残酷试炼。

2、破局之路:AI陪伴经济如何走出“不可能三角”困境?

2023年,AI陪伴应用以“数字伴侣”之姿迅速崛起,它精准切中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与情感缺口,迅速成为资本布局情感科技新风口的关键赛道。

彼时,Inflection AI完成13亿美元的融资,这家公司推出的产品“Pi”定位为注重情绪陪伴的个人AI助理;专注于AI情感陪伴技术的西湖心辰完 Pre-A轮融资,其与游戏公司汤姆猫合作并把AI应用于游戏角色和虚拟人领域;开发超拟人大模型的聆心智能完成Pre-A轮融资,致力于打造“AI 乌托邦”平台。

不难看出,2023年的融资更多地集中在底层模型和软件应用层面(如Inflection AI的Pi,聆心智能的超拟人大模型),致力于打造更懂人心的AI。

而到了今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资金大量流向了具体的消费级硬件产品,且目标人群高度细分,比如针对儿童的“灵宇宙小方机”、针对年轻人的“珞博智能芙崽”,显示出行业商业化落地的加速。

据应用数据分析机构AppFigure统计,截至2025年7月,全球AI陪伴应用在主流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突破2.2亿次,用户支出总额超过2.21亿美元。

尽管数据层面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市场潜力,但这条曾被寄予厚望的赛道正面临从技术到商业化的多重考验。

今年下半年席卷行业的“关停潮”标志着国内AI陪伴市场已从爆发期进入调整期,市场格局呈现“头部集中、长尾凋零”的态势。目前仅有个别头部产品还能盈利,绝大多数项目陷入亏损或勉强维持状态,游走在停运的边缘。

行业普遍陷入“下架整改”与“停运停服”的困境也折射出AI陪伴领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持续升级的内容过滤机制与用户付费意愿低迷、盈利模式模糊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一,内容合规始终是悬在AI陪伴产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回看前述案例不难发现,不少产品因生成“低俗擦边内容”被约谈、整改甚至下架,而平台为合规大幅收紧审核,进而导致AI角色“降智”,用户体验变差,能存活下来的产品普遍进入“戴着镣铐跳舞”的阶段,在严格限制中艰难寻求平衡。监管收紧与商业化压力把AI陪伴类应用推向“合规-体验-营收”的“不可能三角”困境。

可以说,AI陪伴产品自面世以来始终绕不开“体验”与“合规”之间的拉扯。作为情感陪伴类的应用产品,想让用户获得沉浸式的亲密体验似乎很难避开擦边场景和对话。

一位AI产品经理透露,为提升用户粘性与付费转化,一些暧昧乃至擦边的互动设计几乎成了标配。风投公司a16z去年曾统计,全球流量Top50的AI应用中,AI陪伴类产品占据8个,其中有6个都属于NSFW类范畴。

其二,技术层面,“长期记忆”能力的缺失成为制约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缺陷直接影响了用户与AI之间情感纽带的建立。不少用户直言,现在很多AI陪伴应用更像是二次元手游,依赖抽卡机制与养成系统作为核心付费点,而非真正的情感交互。

实际上,现阶段的大模型技术仍以模式识别见长,在情感共鸣方面存在明显局限。AI可以模仿温柔的语气,却无法理解用户深夜倾诉的真正意图。还有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相似的二次元视觉风格、雷同的角色设定模板以及高度一致的关键词触发机制导致“千人一面”,用户新鲜感快速消退。

可以看到的是,大而泛的AI陪伴竞争已经告一段落,能够存活并跑通的产品正形成不同路径:要么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要么从垂直领域切入,以“小而美”取代“大而全”。同时,“AI陪伴+硬件”的融合方向也在持续探索中。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AI陪伴+硬件尤其是儿童陪伴机器人这个细分赛道国内市场融资较为活跃。

比如,珞博智能在今5月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手滑科技也在5月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萌友智能于9月获得数千万A1轮融资;灵宇宙更是在前几天刚刚完成2亿元PreA轮融资。从融资轮次来看,这些企业大都处于早期阶段,意味着资本市场仍在对这一赛道进行早期布局和验证。

对用户而言,AI陪伴应用已从初期的“新奇体验”逐步转变为“日常工具”,但与真正的情感替代品相比仍有巨大差距。要知道,陪伴需求本质上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它或许难以被标准化产品完全满足,但确实值得以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尊重和创新。

毋庸置疑,“情绪价值”是AI陪伴产品最重要的想象空间,然而怎么在用户吸引力、商业变现与合规经营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平衡仍是整个行业需要破解的终极命题。

网站编辑: 小川
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