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地平线发布融资公告,计划筹集约58亿港元。
公告显示,新一轮融资,地平线打算通过“先旧后新”的配股方式完成。
这笔钱的走向,地平线也作出清晰规划,相当于给公司继续“烧研发、抢市场”提供了子弹。
而其中最吸睛的用途是,地平线将用在探索Robotaxi上。
连点成线,透过最近的一系列进展来看,地平线进军Robotaxi提速了。
地平线计划募资58亿港元
刚刚,地平线发布了一份融资公告。
公司将发行约6.39亿股新股,相当于公司目前总股本的4.6%左右。
配售价为9.99港元(约9.16元)的价格,比前一天的收盘价(10.60港元)折让大约5.75%。
最终计划募资总金额约为63.4亿港元,扣除费用后,公司净得约58亿港元。
这次融资采用了“先旧后新”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过程分两步,几乎同时进行:
公司的几位现有大股东,拿出他们手里的一部分股票,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机构或个人)。
然后这些老股东再用卖股票得到的钱,去认购公司新发行的同等数量的股票。
地平线在公告里介绍了资金的用途:
拓展海外业务(之前的融资主要用于国内扩张);
投入研发,提升技术,尤其是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投资新领域,比如与Robotaxi相关的计划;
战略投资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公司承诺,未来90天内,不会再额外发新股或做类似融资动作,以免对股价造成太大冲击。
地平线认为,目前是一个好的融资时机,可以吸引更多新投资者,增强资本结构。同时,也能保证在国内、海外,以及Robotaxi等领域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而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还是有关Robotaxi的消息。
这家入局不久的公司,准备撸起袖子提速了。
“不造车版特斯拉”,正式进军Robotaxi
地平线入局Robotaxi,目前走得依然是“不造车”路线。
实际上,早在今年8月底的财报电话会上,CEO余凯就已预告,公司有关Robotaxi的好消息将至——
有几家出行服务商,已经找到地平线在谈Robotaxi合作,预计很快就会公布。
果然,不出半个月,在9月11日的外滩大会上,地平线正式官宣了和哈啰的战略合作。
双方在合作中的定位分明:地平线为“技术基座公司”,而哈啰则是“运营商”。
根据协议,合作双方将就L4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及技术展开合作,其中包括L4级自动驾驶软件算法、车规级域控制器及配套硬件,完成端到端的系统集成与量产验证。
地平线将会为哈啰的Robotaxi车队,提供核心的软硬件系统支持。
官宣合作当天,哈啰的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也一并在大会亮相,车型由哈啰和东风日产的启辰品牌合作打造。
按照规划,这个Robotaxi车队,将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量产,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部署超5万辆,形成全无人、收费运营的商业闭环。
在这一过程中,地平线作为核心的供应商,也会于两年内在行业里进展飞速。
地平线为什么选择在这一节点入场?
一方面,时间窗口正在打开,另一方面,技术积累已经逼近跳跃门槛,有条件推进向更高等级过渡。
今年年初,余凯就预判过,2025年是一个智能辅助驾驶行业的拐点。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从L2向Robotaxi的演进正在加速,他预判:
3年内可以实现脱手开,5年时间实现闭眼开,10年时间可以随心开,整个行业最终会走向全场景的无人驾驶。
之所以说今年是拐点,是因为拐点的到来有三个技术要素,第一是领先的算法;第二是足够大的算力;第三是海量丰富的数据。
如今,对于行业以及地平线而言,三点俱足,时间刚好。
算法上,地平线推出最新的HSD系统,采用一段式端到端算法。
从“光子输入”到“轨迹生成”直接映射,感知、预测、规划模块全链路融合为统一模型,显著降低系统延迟。
引入强化学习框架,系统在数字孪生世界中,通过亿次自我博弈来优化决策策略,不再仅仅依赖对人类驾驶行为的模仿,能更高效地处理边缘场景和长尾问题。
算力上,地平线也有专为高阶智驾设计的J6P芯片,算力高达560 TOPS,采用4核BPU+三级存储系统架构,存储带宽达到205GB/s。
数据上,截至今年8月,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前装量产出货已突破1000万套,积累了覆盖超过3万种场景的数据集,也已经为算法进化提供了数千PB级别的研发数据规模。
软硬件技术和出货量,地平线都走在行业前列,加上Robotaxi齐活,地平线对齐的就是特斯拉——不造车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