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飞长空郭亮:低空经济正在重新定义交通的时间和空间

投中网   |   鲁智高
2025-04-20 13:48:55  分钟 10    阅读需  2885 字数 

“我们国家的低空经济,可以说是由数个万亿级产业构成。”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在以颠覆性技术重塑传统交通格局的过程中,具备突破地面交通时空限制能力的低空经济,不仅正在重新定义交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在商业应用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2025年4月16-18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隆重召开。活动现场,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发表了题为“低空经济——重新定义交通的时间和空间”的主题演讲。

“我们国家的低空经济,可以说是由数个万亿级产业构成。”郭亮认为,目前低空经济的全球主要参与者是传统航空、汽车行业、互联网公司等三类玩家,“传统航空会用航空思维或技术基础研制航空器,汽车行业会用汽车产业链或汽车工业基础制造新物种,互联网公司会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行新的商业模式。”

以下为郭亮现场演讲实录,由投中网整理:

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低空经济,特别是主机的认识,也汇报一下我们近期的进展情况。

首先从整个国际形势来看,这个领域主要是我们国家跟美国在做相应的突破性进展。欧洲早期参与度也是非常高,但是熟悉这个领域的朋友可能知道,近期由于政策各方面,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基础的问题,欧洲在这块的速度降缓了。我们国家的低空经济,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

从全球大趋势来看,几年前美国研报提出先进空中交通可能是万亿美元级市场。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预测越来越乐观,可以说是由数个万亿级产业构成的低空经济。这也能看出我们国家对发展这项技术的诉求,国外叫"先进空中交通",到了国内叫"低空经济",经济属性和商业化硬性要求更高。

全球主要参与者分三大类:第一是汽车行业,投入最大的包括丰田、Stellantis的Archer,还有我们沃飞长空(吉利旗下的低空经济主机企业);第二是传统航空,像波音、空客、巴西航空工业,还有我们国家的商飞、中航工业都有相应研制型号;第三是互联网公司,他们倒不是非要造主机,而是通过投资和商业模式打造未来生态,这方面互联网公司有不可或缺的资源禀赋。

这三方刚好体现了行业特点:传统航空会用航空思维或技术基础研制航空器,汽车行业会用汽车产业链或汽车工业基础制造新物种,互联网公司会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行新的商业模式。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

对于我们国家发展低空经济,我们更多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三个基础建设方面:第一是充电基础设施,同样做200公里航程的eVTOL,美国飞机飞到200公里外可能面临缺电问题,我们的乡镇都有完整充电设施;第二是4G网络覆盖,飞机通常在300-600米高度飞行,只需要对通讯网络进行低成本升级就能支撑低空通信;第三是空地联运场景开发,这会诞生新的东西。

技术特点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垂直起降能力,电动化后能更安全、低成本实现,未来所有会场楼顶都能改造成起降点。这种飞机起飞重量大概2吨多,相当于两栋楼顶各装个水箱的重量,跟新能源车差不多;其次是充电形式的补能方便,不像直升机需要专门机场加油,我们采用电动汽车成熟的800伏高压系统,每次充电10分钟左右;第三是自动驾驶系统,虽然我们首款产品还是有人驾驶,但操作比直升机简单很多,驾驶员主要监控系统安全。保留驾驶员是因为载客运输涉及监管、主体责任认定和技术伦理问题。

全球技术排名显示,我们是唯一在两个榜单都进入前十的中国公司。前十名中有5家美国企业、4家欧洲企业和1家中国企业,但欧洲4家里已经有3家遇到发展困难。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谁先完成产品研制、先商业化就是赢家。我们今年最大任务是完成适航审定(国内已有五个率先),在2026年力争拿到首个航线运输类eVTOL适航证,明年初步商业化。

我们在成都高新区的总部设有研发中心和新建总部基地,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9月完成主体建筑,明年开始批量生产。实际上明年产能已经被全部预订,开始排机位逐步交付各地运营单位。融资方面,截至2024年我们已经完成3轮市场化融资。

我们的产品采用倾转旋翼布局:地面起飞时动力单元垂直向上,空中完成前倾转换实现平飞。座舱是1名飞行员加5位乘客的三排布局,设计航程200公里,但实际高频使用集中在80-150公里城市间出行,比如上海飞杭州、南京这些路线。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噪声控制。传统直升机在城市上空飞行时可能全城都能听到噪音,我们的电动飞机在300米高度时,地面噪声只有45-48分贝,低于公园城市55分贝标准,根本听不到天上声音。舱内噪声从100多分贝降到60分贝,相当于高铁水平。飞行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比传统直升机快很多。举个实际例子:从成都高新区到双流机场打车要半小时,用这个飞行器飞行只要3分钟,未来机场到城市的摆渡飞行会很有前景。

在安全性方面,适航审定本质上就是对安全性的审查。我们除了确保物理安全,还特别关注心理安全:所有桨叶停放时都朝上,人员活动区360度没有危险部件;优化抗突风能力减少颠簸。 

另外是舒适性的提升,其实噪声控制是舒适性提升的关键因素。我们首次让这类航空器实现了与汽车同等级的舒适性配置,包括豪华座椅、降噪系统和娱乐系统,这些细节我们考虑得非常细致。  

可持续性同样至关重要。城市对低空空域的管理,安全是底线,而噪声控制则是第二个关键指标。即便有100架或1000架飞机在城市上空运行,是否会对城市背景噪声造成影响?从我们这款飞机的设计来看,无论增加多少架次,噪声层面完全没有负担,且碳排放为零——因为它是纯电动飞行器,运行中完全不产生碳排放。其城市空间兼容性也极高,几乎所有的楼顶(只要没有装饰屋)都可作为起降点。在城市环境中,楼顶起降的优势在于:虽然起降阶段的噪声相对较大,但若将起降点设置在高层建筑顶部,对地面的噪声影响将大幅降低。  

接下来是典型应用场景。我们主要聚焦三大方向,作为早期市场培育的重点: 

第一、低空出行,尤其是商务出行,如机场与城市、CBD之间的跨区域飞行。去年6月,我们已通过直升机演示验证,完成了从成都双流机场控制区飞往市中心,再飞往天府机场的航线测试。这种“两场”(双流机场与天府机场)之间的摆渡模式,在北京也有类似场景潜力,尽管北京的政策落地可能需要时间,但若实现首都机场到大兴机场的航线,原本数小时的地面通勤将缩短至10分钟级别。 

第二、旅游出行场景。我们更强调景区间的高效连接,例如从都江堰到青城山,再到熊猫基地,游客无需离开景区即可完成无缝游览与交通转换。  

第三、医疗救援,这可能是最关键的领域。我国在低空医疗救援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约50倍),普通民众较少使用直升机进行医疗转运。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例如在成都,若采用这种新型转运方式,地级市或乡镇的重症患者可快速转运至华西医院等中心医院,这将极大提升公共健康保障水平。  

关于成本,初期运营成本仅为传统直升机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成熟后与地面打车费用相当,例如地面100元的行程,空中出行约200-300元。这种模式尤其适合湾区等交通受限区域,因为地面障碍在空中可快速突破。我们已在成渝地区规划了详细方案,原本需要1小时的地面行程,未来可缩短至10分钟。医疗转运等场景的生态合作也已完善,除依托吉利生态外,还与工银金租、四川航空、中信海直等头部航空运营单位达成战略合作。  

我们未来分阶段推进,初期以直升机试运行(如同高铁前的内燃机车阶段),验证航线可行性;2026年下半年起在成都试点具体场景落地,2026至2030年为技术成熟期,2030年后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以上是我的简单汇报,谢谢大家。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