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岁末年初,“先用后付”骤然在全国各地火了起来。
所谓“先用后付”,是一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其正式提出源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的一句话:“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这一创新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痛点。
我们知道,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者,而这些科技成果要应用于生产、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必须要转移到企业手中。但任何一项新技术要走向应用都面临诸多难以预估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而言,十几万元、数百万元甚至更高的许可费用,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支出。而如果科技成果能先让企业使用一段时间,企业就能知道这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支付费用时会更有依据、更加放心。这对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看到,自2024年底以来,各地都在发力推动“先用后付”项目的落地。1月16日,青岛发布《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明确提出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制度;1月5日,福建发布《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施方案》;2024年12月30日,陕西上线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平台……
在此背景下,1月19日粤科金融集团、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广州粤科金融大厦举办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先用后付”大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暨‘先用后付’项目发布”。
这次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现场,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季华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个科技成果“先用后付”项目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开启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先用后付”新篇章。
另外,还有28个“先用后付”项目在现场进行了精彩路演,吸引了来自全国近80家企业及30余家金融、创投机构的关注,多个项目被意向企业竞相举牌,实现成果提供方与产业方的有效撮合。
作为我国的硬科技大省之一,广东在对“先用后付”的探索上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打造广东新模式 “先用后付”促转化
“先用后付”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许可使用,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鼓励和引导的方向,是专利转化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广东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近日,省科技厅、教育厅、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发布和推广广东省“先用后转”有关科技成果的通知》,整理发布2100余项科技成果,发动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精准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障碍。
广东省副省长、党组成员王胜
王胜在活动致辞中表示,广东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这次活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必将有力推进科技和产业的精准对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助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希望以本次活动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鼓励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源头上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进一步发挥粤科金融集团等创投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和转化效能。通过多方合力,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难度,提升科技成果应用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
唐洪武表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大学院校应当胸怀国之大者,以高科技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华工将紧密对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学科,利用“先用后付”模式加大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二是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大湾区核心城市布局的“五院一园”成果转化载体功能,以作价出资、赋权许可、增资入股、先用后转等形式创办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三是进一步深化与粤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支持具有长期潜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起
活动上,卢鹏起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从提升管理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营的关键堵点,鼓励推广“先用后付”专利许可模式,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针对“先用后付”新路径探索,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夯实转化应用质量基础。强化知识产权库运用,健全完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进一步盘活存量专利,做优增量专利。
二是加大转移转化工作力度,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瞄准产业实际和企业需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和各类市场化服务机构的叠加作用,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集成质押融资、保险、证券化基金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资源,为专利产业化提供全链条多元化的技术支撑。
三是拓展转化应用模式,加快解决中小企业专利技术获取难、任务难等问题。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充分发挥“一对多”许可优势,采用“先用后付”等方式,让更多中小企业高效低成本使用先进专利技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多维度探讨“先用后付”实践机制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易继明从“先用后付”模式的提出及着眼点、政策与法律基础、模式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主题分享。他指出,技术的尽头是使用,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占领技术市场。要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生态系统,做到制度体系建设与技术发展和市场机制相适应,在赋权模式下进行“先使用后付费”。要着力解决专利转化运用问题,制定相关司法政策、行政法规及实施细则,为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黄绍龙发布“广东高校科研院所可转化专利数据库”,并介绍了存量专利资源的“专利质量较高”“参与主体多元”和“突出需求导向”这三大特点。他表示,省市场监管局构建“先用后付”专利转化资源库,探索“先用后付”有效模式,认真做好存量专利盘点、精准对接匹配等工作,下来将利用好数据库发布平台,聚焦专利产业化,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进一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持续提升专利质量,加快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从科研转化、改革探索与进展两个方面分享了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实践经验,并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首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全部所有权赋权”改革,打通作价投资路径,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中国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机构部负责人熊宇俊介绍了科技成果“先用后付”财险产品,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席产品专家李光杰介绍“先用后付”模式下银行金融产品情况。这些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先用后付”模式,显著减少企业创新成本,增强金融产品吸引力,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6基地+1中心” 打造转化新平台,2支高校成果转化基金签约落地
活动现场进行了基地挂牌仪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督局等有关领导的见证下,广东省专利转化运用基地、广东省高校成果转移转化投资中心、新型工业化标准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粤科合作基地、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光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等6个合作基地在活动现场成功挂牌,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平台。
同时,粤科金融集团与深圳前海管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科创资源,共同打造大湾区前海国际科创中心。此外,现场还进行了基金签约仪式,粤科华工基金、粤科复旦母基金2支高校成果转化基金进行合作意向签约,基金总规模合计7亿元,将聚焦高校特色专业和大湾区重点产业技术需求,以资本赋能推动高校校企和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首批10个“先用后付”项目成功与企业结对
活动进行了首批“先用后付”项目结对,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季华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端装备用轻量化钛铝材料及部件产业化”等10个科技成果“先用后付”项目分别与广州冠志新材、二元合生、聚圣科技等10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开启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先用后付”新篇章。
28项“先用后付”项目路演受热捧
粤科金融集团依托广东高校科研院所可转化专利数据库,汇聚5000多个科技成果项目,筛选并现场发布“先用后付”项目28个,另书面推荐拟转化成果项目300多项,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汇聚了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省内外高校,以及鹏城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光明实验室、东江实验室、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广东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计30多家单位。
其中,“国产轻量化指挥控制系统”等12个“先用后付”项目在主会场进行了精彩路演,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表面金属氧化物涂层等16个项目也在分会场同步路演,吸引了来自全国近80家企业及30余家金融、创投机构的关注,多个项目被意向企业竞相举牌,实现成果提供方与产业方的有效撮合。
此外,活动还设有“科技成果对接区”,深圳大学等多个高校院所作为需求方与多家意向企业代表进行单独对接洽谈,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落地。
深度探讨“先用后付”新路径,破解难点痛点
省政府副秘书长孙哲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相关政府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围绕探讨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实践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及经验,管理机制与尽职免责规则,以及“基金+基地+专业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研+人才+商业+投资资源”协同合作等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建言献策、合力推动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模式在广东有效落地。下来各方将加强交流合作,更好发挥粤科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模式常态化运行,构建科技成果“先用后付”的基金集群体系、金融服务链条、创新示范平台,打造广东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样板。
全部评论